湖北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2517 20-09-27 23:34


湖北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文章来源:广播论坛
 
      建国前,湖北没有电子工业。仅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已辟为商埠的汉口市,商旅云集,始有英、法等国人经营电子管收音机。
 
      1935年初,汉口市广播电台播音后,无线电收音机渐为流行,汉口市出现了私营无线电商业,经营者多由上海无线店行分来,主要经营由欧、美、日舶来的收音机及其修理业务。原来经营电料业的复华、锦江等少数商店转而经营收音机及其修理业务。武汉沦陷后,原经营无线电业的商行内迁外地或停业,无线电业由三家日商垄断,不容国人插手。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退来汉的无线电工作者及收音机爱好者,应社会需要,陆续开设小规模的修理店,逐步发展扩大为经营户,私营无线电商业有所发展,开始有少数无线电商业由单纯商业性经营发展为采购零部件拼装收音机自产自销,时称自装机,机型为3-6灯电子管机,没有牌名,简称AA牌,BB型,或冠以商号名代之。其中最先开业的是科学无线电行,利用进口零件组装整机,后又进口成品,同时还有上海产品应市。1947年良友、号角等私营无线电行开始采用国产元件装配收音机出售,属前店后作坊的手工业性质。由于收音机在当时既是高档消费品,又可改装成通讯工具,当局管制极严,因而发展缓慢,至1947年,全行业仅29家,从业人员只有数十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对广播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949年11月7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成立附设无线电修理部,专事修装各式收音机、扩大机和收发报机,是湖北省第一家国营无线电修理部。1950年,私营号角无线电行在经营、修理收音机的同时,开始按用户要求装配电子管扩音机,月产一般只有20-30部,同年,中南人民广播电台(今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设立的附属生产车间,应中南军区装备之急,为部队生产普及型三灯和五灯收音机。1953年,武汉市江岸区的胜利、亚洲、美声、百乐门、国华等无线电行集资组成联一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次年更名为联一电机厂,武汉仪表厂前身),号角、电声无线电行与海昌自行车行合并建立中元电工机械厂。

      此后,武汉市私营无线电业经营、修理、拼装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经过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规模较大的联一电机厂和中元电工机械厂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中元电工机械厂亦更名为中元电机厂。当年2月7日良友、大陆、竞成、大众、江记、泉记、环球、上海、兴发、慎昌、时代、汉声、明光、雷声、茂记、飞鸣、自立、新华星、荣华、光美、飞腾、电子等22家业户联合成立江岸区第一无线电生产合作社,由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同年7月,硚口区的精益、东升等无线电业户及胜佳缝纫机行组建硚口区第一无线电生产合作社。1957年开始设计试制广播产品,并出现了部分元件生产,开始由装配到制造的过渡,其中中元电机厂和江岸区第一无线电合作社分别设计试制了自定商标的大桥牌和海燕牌五灯交流收音机;1957年3月,上海无线电厂(710厂,1949年8月在上海建立)开始由沪迁汉,5月3日完成搬迁工作并举行了全面开工典礼,同时启用第二厂名“国营汉口无线电厂” (后又改称中原无线电厂)。带来了部分收音机产品,批量生产了远程牌一级、TY-506一级、东方红牌二级和上海牌二级电子管收音机和友好牌收、唱两用机,其组装元件大多为国产。 

 
 
 
 
 
 
 
      湖北地方电子工业企业的建立,始于1958年。当时除宜昌市文教局兴办了一家60多人的修理装配交直流收音机、扩音机为主的电讯修配厂(宜昌无线电厂前身)外,主要是在省会大城市武汉建立无线电工业企业。

      1958年“大跃进”中,江岸区第一无线电生产合作社和硚口区第一无线电生产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制经济转为全民所有制经济,依次改名为华中无线电厂和长江无线电厂,都是区属国有企业。湖北省以湖北广播电台无线电修理部为基础,创建湖北广播器材厂(湖北无线电厂前身)。公私合营中元电机厂转产无线电元件,1959年更名为中元无线电器材厂(1960年9月又更名为武汉市第一无线电元件厂),并随之升为国营企业。同时大桥、海燕两机投入小量生产,长江无线电厂推出长江牌五灯交流收音机,其中大桥牌收音机年产达6 100部。汉口无线电厂远程牌机停产,新增卫星牌二级、四级收音机和东湖牌收音机。1959年,汉口无线电厂生产扩、收、唱融为一体的三用扩音机,并于1960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专门研制了两部东方红牌五用落地式高级收音机。

 
 
 

      这时,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湖北收音机生产亦陷入困境,1961年,收音机产量陡降;同年4月,武汉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先将长江无线电厂并入华中无线电厂;7月华中无线电厂与武汉市第一无线电元件厂合并组建成武汉市无线电厂,成为湖北地方无线电工业最早正规生产收音机的国营专业工厂。新组建的武汉市无线电厂有大桥、海燕、长江三个牌名的收音机,型号多,机型杂,有交流和干电两用的3灯、5灯、6灯、7灯机,开始多为台式,继而发展了便携式,1962年以后又发展了落地式,组织生产极为不便。1962年进行了产品调整,以大桥牌852A型5灯机为基础,重新设计试制成海棠牌625型机,海棠牌商标正式注册,同时废除大桥、海燕、长江、金鸽等其他商标、机型,专事海棠机生产,并发展为系列产品。海棠牌625B型五灯和63-31型三灯电子管机在1964年全国第四届广播接收机观摩评比中均获二等奖,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此商标的收音机生产时间较长,直至70年代末被半导体机所淘汰。
 
 
 

      1958年12月14日朱德视察了汉口无线电厂,指出“无线电工业很有前途,军品要搞,民品也要跟上去”,推动了收音机的研制和生产。
 

      1962年开始研制半导体收音机,比国内第一台半导体机诞生时间晚5年多(注:此处记载不同资料间有出入,见附录)。9月26日湖北省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在武汉市无线电厂研制成功。1963年5月,武汉市无线电厂的海棠牌TR2-1型简易高放再生来复台式二管半导体收音机送检并小批量试生产,同时汉口无线电厂的东湖牌B-31型简易型三管高放再生来复式半导体收音机问世。从此逐步取代了电子管收音机。1964年.两厂又分别试制生产出海棠牌TR-40l型高放再生来复推挽输出四管台式、TR-4B型便携式半导体机和东湖牌341型超外差四管便携式、332型便携式、333型袖珍式系列半导体机。海棠牌TR-401型半导体收音机在当年举办的全国第四届收音机评比中被评为同类机型第一名,获一等奖。这一年,汉口无线电厂的电子管收音机全部停产;武汉市无线电厂则根据主管部门“保留生产品种和生产点”的意见,继续生产海棠牌电子管机。1965年,武汉市无线电厂设计试制出超外差式半导体收音机,其规格型号越来越多,逐步淘汰了质差量小的再生来复式半导体机。此后,湖北广播工业所产半导体收音机均为超外差式。
 
 
 


 
 
 
 







      1966年以后,广播工业在武汉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亦在沙市、襄樊、黄石、宜昌等市相继发展起来。1966年,沙市无线电厂和三厂分别试制成功东风牌和向阳牌半导体收音机,继而又分别形成荆江牌系列16个型号的半导体收音机和向阳牌收、扩;收、扩、对讲;收、扩、对讲、电唱等系列多用机。武汉市无线电二厂于1969年生产东风牌50l型半导体收音机后,形成13个型号的东风系列机。1970年襄樊市无线电厂试制生产襄江牌401型半导体收音机,黄石市无线电厂亦于同年试制生产四管机。















      70年代初期,各生产厂收音机的配套件大部分依靠外省供应,成本较高,且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之全国收音机降价,致使生产企业出现亏损。为了发展收音机生产,国家决定地方财政、商业部门对收音机生产采取亏损补贴措施,执行免税或低税率政策和计划亏损或价外补贴政策,以弥补工厂因工商价差而发生的亏损。1978年7月1日取消价外补贴,由工厂自行解决亏损问题。工厂经过努力变亏为盈。从而使收音机生产形势大为好转,产量稳定提高。长江715机以前每台机亏损5元,由国家补贴。取消补贴后,工厂挖掘潜力,改革工艺,降低成本,当年就下降到每台机仅亏9分,次年创每台机盈利4.46元。为了加速广播电视工业的发展,湖北省电子工业局分别于1974年、1975年召开了全省收音机、电视机专业会议,研究制定了广播电视工业省内生产配套定点方案和全省广播电视工业发展规划。在此期间,武汉市无线电三厂开始生产武汉牌半导体机,后发展为近10个型号的黄鹤系列半导体机;宜昌市无线电厂也开始生产银球牌电子管交流收音机。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农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十分渴望获得现代化文化生活和科学知识,“三只老母鸡,换台收音机”成为当时广大农民的普遍要求,特别是携带方便、使用大号电池的大喇叭普及收音机在农村市场上倍受欢迎,销量猛增,供不应求。在这种形势下,省电子局于1979年5月召开了全省广播电视工业生产会议,及时调整计划,从而加快了广播电视工业的发展速度,巩固和发展了一批为广播电视配套的骨干企业和配套产品,一些非广播电视机专业厂如武汉市电子仪器厂、湖北无线电厂、沙市南湖机械总厂等也都投产过收音机。

      至1981年,武汉市无线电厂自1970年试制成功长江牌602型六管中短波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后,形成长江牌(文革中曾用红声牌)系列近20个型号的各种半导体机,70年代中后期,长江牌715型、715A型、724型、726型、7B2型、733型等六个品种广销全国,一度成为上海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产量居首位者为715A型机,此机创产于1977年,前后总产174万余台;中原机械厂发展成13个型号的东湖牌系列半导体机。至此,除上述牌名外,全省还有天鹅、彩蝶、琴台、红旗、凤凰、多宝,金鸡、白云、三顾堂、江花、快乐、百灵等,至1985年总共先后生产过30个牌名,90余种型号1 056万部收音机。湖北产的收音机多次在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得前三名的名次。



























      进入80年代,在收音机产、销锐减的形势下,省内大部分收音机生产厂调整产品结构,转产收录机。1957年占全国总产量的6%。1979年占全国总产量的8%,仅次于上海、北京、江苏而居全国第4位,利润在江苏、上海之后,居全国第3位。1980年产量仍保持全国第4位,平均单台利润名列全国第2位。1981年继续上升,创历史最高产量,达216万余台,居全国第四位。1982年后因全国收音机市场饱合,产量骤减,收音机逐渐被收录机所替代,市场转滞,工厂艰难。收音机产量每况愈下,1982年43.31万台,居全国第六位;1983年17.21万台,居全国第五位;1984年仅3.14万台;至1985年基本停产,全省仅有荆州和咸宁地区两个电子仪器厂维持半导体机的小批量生产,年产量仅为2.6万部。

      湖北生产的收音机绝大部分在国内市场销售,其中名声较大的60年代有海棠,广州市场上常贴有“海棠未到”的商品信息;70年代有长江、东湖、荆江、东风等牌,唯有“长江”销售量最大,信誉最高。从1974年起开始转向国际市场,东湖361型和长江733型两种袖珍半导体机分别有一万部和一千部于这年10月25日首批出口,填补了湖北出口工业品中的空白。至1979年,先后出口的还有长江724型、726型、715型半导体机和荆江714型手提包式半导体机,出口总数达2l万部以上。





附录:

      1. 汉口无线电厂(中原无线电厂)曾生产过一种十七管五波段的高级收音机东湖牌3195型,诚求关于此机的研制、生产等资料。


2. 1958年第十期的《无线电技术》杂志曾刊登关于汉口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半导体收音机的报道。





主要参考资料:

《湖北省志-工业》
《武汉方志-工业志》(下)
《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 湖北卷》
《当代湖北工业》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
多本老无线电类杂志、收音机电路图集
半导体网友的帖子:部分武汉产收音机展览 
水晶无线电网友的帖子:东方红802-Y型二级电子管收音机的诞生 

大部分图片来自论坛网友,恕不能一一点名致谢,在此一并谢过。不当之处敬请原谅。同时感谢中煤监控论坛 提供超大相册。

--- Signature ---

If nothing once, you nothing lose, for when you die you are the same. The space between, is but an hour. The frail duration of flower.

举报
举报主题
相关跟贴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