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云3AD18南
无线电广播与收音机发展的历史回眸
收音机的发明,使无线电广播走进千家万户
实际上,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无线电广播,收音机不可能出现;没有收音机,无线电广播的作用无法普及。人们通过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了解天下大事,增长各方面的知识,欣赏悠扬的音乐,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可以说,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欢乐和愉悦。
然而,在无线电广播发明的初期,作为收听广播的工具是由天线、线圈、检波器和耳机构成的最简单的接收器,可能与当时无线电收报机所用的接收器是一个东西,人们当时称之为“音乐盒”,而且数量也很少。人们所称的矿石收音机,据说是因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在无线电接收机里使用矿石检波器以后而出现的。1910年,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开始研究无线电接收机,他们利用某些矿石晶体进行试验,发现方铅矿石具有检波作用,将其与由线圈组成的调谐电路与耳机相连接,就可以接收到无线电台放送的广播节目。由于矿石收音机无需电源,结构简单,深受无线电爱好者的青睐,至今仍有不少爱好者喜欢自己DIY和研究。但它只能供一人收听,而且接收性能也比较差,当时客观上也制约了无线电广播的普及和发展。只有在电子管发明以后,才使收音机的电路和接收性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和完善 。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电子管发明之前,人们就分别发明了不少新颖的制造收音机所必需的电子元件,如高压变压器(1851年法国鲁门阔夫发明)、动圈式扬声器(1860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云母电容器(德国鲍尔1874年发明)、纸介电容器(1876年英国费茨杰拉德发明)、碳膜电阻(1897年英国甘布里尔和哈里斯发明)。但只是在有了电子管之后,人们才可能利用这些电子元件与电子管构成相关的电路,来研究和制造新式的收音机。最初,人们把真空二极管用作检波,把三极管用作高频放大和音频放大,较好的提高了收音机的接受性能。1912年“再生电路”发明之后,收音机的接受能力和效果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美国无线电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发明的超外差电路,能将接收到的高频信号与收音机中产生的高频信号进行混频,产生出一个新的差频信号(即中频),然后再对这个新的中频进行放大和检波、低频放大。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直到1920年他才公布自己8年前提出的超外差电路,并由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弗里斯应用到收音机上,从而结束了以往收音机必须设置多级调谐高频放大,安装许多旋钮,调谐收听十分困难的历史,同时大大地提高了收音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这种电路原理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在使用。据资料记载,1922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产品目录上首次出现收音机产品。其中最便宜的矿石收音机售价25、5美元。最贵的产品是维斯汀豪斯公司出品的“大艾里奥拉”牌收音机,售价401美元。最近还看到网上一份资料,说是1913年法国人吕西安、莱维利用超外差电路制作成了收音机,并申请了专利,并说1924年超外差式收音机首次投入市场,1934年得以推广。到底哪个说法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至于当时的收音机的供电方式,除了矿石收音机不需电源供电外, 193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电子管收音机都是采用两组直流电源供电,一组作灯丝电源,一组作阳极电源,而且耗电较大,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需要更换电池,因此收音机的使用成本较高。1930年前后,使用交流电源的收音机研制成功,电子管收音机才较大范围地走进人们的家庭。
然而收音机的真正普及,还是在晶体管出现以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并于1948年6月向美国专利局申请晶体管发明专利;1956年,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三位科学家因发明晶体管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年,美国里吉西公司生产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后,德国、日本、苏联、荷兰等国,都相继研制和大规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我国在上世界50年代末也开始研制晶体管收音机,并在70年代形成生产高潮;晶体管收音机的总产量,到1986年已经达到2亿多台。其中,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地,是我国最早和大量生产晶体管收音机的城市。网友们经常在坛子里贴出的德国根德,日本索尼,荷兰菲利普以及国产的红灯、牡丹、熊猫等著名品牌的老收音机,就是这段历史的佐证。晶体管收音机以其耗电少,不需交流电源,小巧玲珑,使用方便而赢得人民的喜爱,并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最普及和廉价的电子产品。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数字广播、卫星广播和网络广播,晶体管收音机也由分立元件,发展出集成电路收音机、数字显示、数字调谐收音机和最新最时髦的无线网络收音机。这也许是当年研制电子管收音机的前辈科学家们所始料未及的。
原回复:
--- Signature ---
网络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