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ztl
山东、广东、广西、四川(含重庆)、云南 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
山东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30年代初期,无线电技术传入中国,因收音机价格昂贵,除部分商号外,私人很少购买。自省会电台1933年5月1日正式播音以后,济南自装矿石收音机的日渐增多,天线几如雨后春笋,触目皆是。
1937年12月27日,日军侵占济南。日伪当局大力发展收听工具,陆续购进日本和天津生产的三灯、四灯交流电收音机。据1945年统计,济南全市有收听工具约1万部。40年代后期,省内仅有少数私营电料行使用淘汰、流散的电子元器件,装配了少量的电子管收音机。
1949年12月,济南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成立,1950年改为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经营收、扩音机修理。1951年设立装配室,用上海产零部件小批量组装501、502型电子管收音机。同期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也组装了少量五灯电子管收音机。1958年起,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基础上组建的山东无线电器材厂开始小批量生产电子管直流收音机、五灯交流收音机,到1963年,共生产831台。1965年,该厂研制生产出国内首批电子管调频收音机,到1966年生产了250台,主要供各地广播站使用。1962年,青岛四方无线电厂和台西无线电器材厂的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制造了六灯二波段电子管收音机300台。其后到80年代初期,山东电子管收音机虽然断断续续仍有生产,但产量一直较低。
山东晶体管收音机的试制和生产始于60年代初期。1959年1月, 山东省生建八三厂(1958年建厂,对内称山东省宝山劳动教养队,位于淄博市)设立半导体技术研究所(1963年11月被省科委命名为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当年研究成功单晶硅,并以自制的单晶硅生产出高、低频三极管,填补省内空白。1961年,山东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二晶体管来复式收音机,次年投入批量生产。1963年,该厂试制成功便携式六管外差中波段晶体管收音机,1965年3月通过鉴定,投入批量生产。1961年,青岛无线电研究所利用自己研制的锗低、高频三极管,组装了山东省第一台八管外差式收音机。
1961年生建八三厂半导体技术研究所收音机研制小组利用日本的收音机机壳并仿其线路,在省内首家安装成功六晶体管超外差式收音机样机。1962年又利用北京牡丹收音机机壳安装两台全锗七晶体管袖珍收音机。同时参考北京牡丹收音机和日本机式样,重新设计七管袖珍机机壳,1963年压铸成功,并投入生产。1963年,试制成功一批全硅管及硅锗管混装的七晶体管袖珍收音机。1964年为满足农村广播事业的需求,试制了四管便携式超外差收音机,并和七管袖珍机同时投产。


1965年7月,济南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并投产了三管来复式晶体管收音机。1963年至1965年,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三管来复式便携晶体管收音机、六管外差式便携晶体管收音机和八管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但因条件限制,只生产了几十台。
从1962年起,山东晶体管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1965年,共生产晶体管收音机1053台,占全国收音机总产量的0.13%。
1966年至1976年,因各地广播站的建立和收音机需求量的激增,山东收音机生产发展较快。1966年,产量突破1万台,是1965年产量的10倍。1970年,生产13.5万台,占全国收音机总产量的4.2%。1976年,产量达到51.1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5.3%;收音机品种从4种增加到25种,其中,便携式10种,年产34.22万台,占全省收音机总产量的67%;台式14种,年产16.71万台,占全省收音机总产量的32.7%;袖珍式2种,年产0.153万台,占全省收音机总产量的0.3%。
1977年至1988年,山东收音机生产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77年至1981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时电视机、收录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收音机一度成为畅销产品,许多电子企业由于生产任务不足,便转产收音机,致使全省收音机年产量大幅度增加,1977年为50多万台,1980年达到190万台,1981年又猛增到210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5.2%。1981年,生产厂家达到34个。收音机的供应量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量,加上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出现了严重的积压、滞销,生产企业被迫停产或减产,许多产品只得削价处理,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1982年,12个以收音机为主要产品的企业中,有9个亏损,配套元器件生产厂也随之出现滞销、停产现象,全省电子工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多数生产收音机的企业转产其他产品,有的关闭,收音机年产量不断下降,到1985年底,收音机生产基本停止。1986年生产21.4万台,1988年产量只有5.3万台。
至1988年,山东电视机厂、济南无线电三厂、青岛电视机厂、青岛无线电厂、淄博电视机厂、淄博无线电七厂、烟台无线电二厂、潍坊无线电二厂、潍坊无线电厂、泰安无线电总厂、济南无线电十三厂累计生产收音机为920.5万台,占全省收音机总产量的86.6%。
此外,省内的青岛电视机厂一分厂、山东半导体研究所(生建八三厂,东方红牌)、山东电讯十一厂、胶南无线电厂、胶县无线电厂、烟台无线电五厂、潍坊计算机公司、黄县无线电厂(双蝶牌)、八?五一厂(金杯牌、金蝶牌、仙鹤牌)、青岛无线电三厂(玫瑰牌)、济宁无线电厂、聊城广播器材厂、临清半导体器件厂、临沂无线电厂(银雀牌)、青岛微电机厂(樱花牌)、青岛第一仪器厂(天鹅牌)、济南无线电二厂、山东电讯七厂、高唐无线电二厂、泗水无线电厂、青岛晶体管实验所(海鸥牌)、青岛半导体研究所、栖霞无线电厂、济南无线电一厂、山东省无线电厂、威海无线电三厂(红蕾牌)、文登无线电厂(泰山牌和玲兰牌)、烟台无线电六厂(渤音牌、春燕牌)、荣成无线电元件厂(海鹰牌)、德州无线电厂(东方红牌、梅花牌)、山东电子设备厂、济南无线电六厂、济南半导体四厂等企业都生产过收音机。




“泰山”牌收音机
山东无线电器材厂(1958年10月,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修理服务部的基础上筹建,12月正式投产。1962年改称广播服务部,1965年改称山东广播器材实验厂,1967年改为山东无线电二厂,1968年改称山东广播器材厂, 1979年9月改为山东电视机厂)生产。1958-1963年,先后试制生产电子管直流收音机350台,电子管三灯、五灯、六灯交流收音机481台。1962-1964年,生产二管晶体管收音机3350台。1963年,着手设计和试制泰山牌6101型便携式六管超外差中波收音机,并在设计中参考了日本和国内晶体管收音机的有关资料,吸取了同类产品的优点,使该机性能可靠,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声音悦耳,造型新颖,并有外护皮套,携带方便。 1965年3月该机通过鉴定并批量投产。这是山东省中档半导体收音机批量生产最早的机型。1966年,该厂设计了3101型、3102型便携式三管超外差中波收音机,结构简单,价格较低,使用方便。1971年设计的7201型便携式七管二波段三级收音机,吸取国内同类机型的优点,电源采用硅稳压管,提高了稳定性;输出部分采用自耦式变压器,提高了输出的效率和频率响应;外壳配有铝网和金属件,并有外护皮套,美观大方;内部结构合理,装修方便;电源使用1号电池,经久耐用,成为该厂收音机产量最多的品种。1973年设计的7202型七管二波段三级收音机,采用直径100毫米扬声器,变压器推挽输出,输出功率大,声音宏亮,成为该厂主要产品之一。1977年设计的7101型便携式单波段四级收音机,结构简单,造价低。此外,该厂1975年还曾设计并生产了150台1404型交直流两用便携式四波段调幅收音机,采用14只晶体管,琴键式开关,椭圆型扬声器,并备有外接耳机和扬声器插孔,指示灯照明按钮,其电性能达到部颁二级机标准,并在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二级便携式第四名,但因成本较高,未大量生产。





从1979年起,该厂以生产电视机为主,停止了收音机的生产。1958年到1978年,该厂累计生产各种收音机406 202台。
“泉城”牌收音机
济南无线电厂(1962年,济南市中区个体手工业者联合成立市中区电器社,1964年,改名为济南市手工业管理局无线电厂,1965年改名济南无线电厂,1975年改名济南无线电三厂,1982年与5县11乡的乡镇企业及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组建山东三联电子公司)生产。1965年7月,试制成功0.5W六晶体管泉城牌JSK-611型收扩两用机和手提式木壳(当年改为塑料壳)再生来复式晶体管收音机。1966-1967年,试制成功便携式JP-401型收音机、JP-301型三管便携式外差收音机和JSK-711型收、扩两用机。1968-1975年,先后试制并生产了JP-303型台式机、JP-305型便携式机,JP-601型袖珍式机,JP-701型便携式机,JP-901型、JP-702型台式机等多种收音机。1977年9月试制成功JP-7105型木壳台式七管收音机。1978年,该厂与香港宝通电子有限公司洽谈,开展来件装配7603型袖珍式收音机业务。1980-1985年,先后投产了JP-7105-1型台式机、JP-7106型立式机、JP-7107型便携机、JP-7105-2型台式机、JP-6103型袖珍机、JP-7105-4型台式机、JP-1010型台式机等产品。从1985年起,该厂收音机产量大减,1987年停产。累计总产量为1 359 386台,是山东省生产收音机最多的厂家之一。








“长征”牌收音机
济南红卫无线电厂(前身是济南历下区制盒厂,1968年称济南红卫无线电厂,1979年称济南无线电十三厂)生产。该厂先后生产便携式六晶体管收音机等126.76万台,是山东收音机总产量过100万台的四个厂家之一,但因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式样单一,质量一般化,成本较高,造成大量积压。80年代初企业陷入困境,产品无销路,严重亏损,于1982年9月关闭。




“海燕”、“海歌”、“红声”牌收音机
青岛无线电总厂(1965年12月,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无线电元件一厂、二厂、三厂和无线电模具厂合并组成青岛无线电总厂。1969年改名为青岛无线电厂,1988年6月改为青岛电视机厂无线电分厂)生产。1963年5月,台西无线电器材厂开始设计研制晶体管收音机。8月,试制成功青岛牌三管再生来复式收音机两台。1964~1965年,先后试制出六管外差便携式收音机和八管袖珍收音机。这三种晶体管收音机产品,因受当时工厂的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均未能形成批量生产能力。1966年6月, 青岛无线电总厂参照上海美多牌收音机线路并加以改进, 试制成功海燕牌H1-7A型七管便携式单波段收音机,青岛市无线电公司对样机进行鉴定后,在全市组织了模具会战,为批量生产创造条件,当年10月开始批量生产,至年底生产140台,该产品在山东省经济委员会组织的同类新产品评比中获第一名,这是青岛市首批投放市场的晶体管收音机。1968年12月,该厂按照全国联合设计的四管和五管晶体管收音机,先后试制成功海燕牌H1-4B、H1-4C型四管便携式收音机和H1-5A型五管来复外差式便携收音机,翌年投入生产。1969年7月,青岛无线电厂试制出海燕牌5701型五管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翌年投入批量生产。1971年11月,试制并批量生产海燕牌72601型六管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1972年3月,试制投产红声牌T-602型六管二波段台式收音机,成为山东省第一种投放市场的台式二波段晶体管收音机,该机在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中获三级台式机(二波段)第四名。1974年5月,试制出红声(海燕)牌H-604型六管便携式收音机,1975年1月通过省级鉴定后投产,其特点是采用4英寸大扬声器和170毫米磁棒,1号电池供电,功率大,音质好,受到用户欢迎。1975年2月, 在四机部组织的全国高级收音机攻关中,试制成功海燕牌H—901型九管OTL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但因普及性差,市场狭窄,仅生产了几台样品。同年8月,研制成功海燕牌H-2型六管二波段台式三级收音机,11月投产,经试销,很受欢迎。1979年3月通过鉴定,一直生产到1983年,是该厂产量和经济效益都最高的产品,也是山东省产量较高的一种收音机。1979年10月,研制成功海燕牌2T31型13管三波段二级台式收音机,该机1982年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在全省第四届收音机评比中获二级收音机第一名。1980年3月~1981年12月,又研制出海燕牌H—614型六管便携式、红声牌T—601型六管单波段台式、红声牌T—802型八管二波段交直流台式和海歌牌3T32型八管三波段三级台式晶体管收音机。1982年,研制出青岛市第一台海歌牌2T33型12管四波段双声道三分频全硅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同时研制成功的还有海歌牌3T21型六管二波段台式三级晶体管收音机。1983年,青岛无线电厂试制出海歌牌4T11型六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海歌牌4X—1型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其中, 9月份试制出的海歌牌4X—1型袖珍式收音机是青岛市最后开发的一个收音机新产品。到1985年停产,该厂累计生产各种收音机88万台。


“红灯”、“青岛”牌收音机
青岛无线电二厂(1969年9月,青岛市决定将市工会所属“五七”工厂改名为青岛无线电二厂,成为青岛市生产收音机的第二个专业厂,1979年改为青岛电视机厂)生产。1969年, 试制成功“五七”牌五晶体管外差式收音机,至年底生产500台。由于该机性能指标平平,再未生产。1970年3月,在五七牌电路的基础上, 改进外观造型,试制投产红灯牌QD-501型五管台式单波段收音机。8月,试制出QD-601型六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翌年投入批量生产。1972年4月,试制完成红灯牌(青岛牌)7301型七管三波段台式晶体管收音机,该机在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三级台式机(三波段)第五名。同时还将QD-501型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改为六管单波段QD-602型台式晶体管收音机,该机深受用户欢迎,生产持续到1979年,成为山东省收音机总产量较高的品种之一。1975年,四机部组织全国高级收音机攻关,该厂试制成功青岛牌571型六波段57管收音机。1976年4月, 试制成功并批量投产了TS4-10型九管四级交直流台式收音机,该机在1979年第七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四级台式机音质单项奖。1977年又试制出3TS2A型13管二波段三级晶体管收音机,该机在1981年山东省第四届收音机评比中获同类机和总分两个第一名,并在1982年第八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BB1W类(原三级台式机)三等奖,同时又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77年TSIB型63管二十二波段高级晶体管收音机也试制成功。但因高档收音机的普及性差,市场狭窄,青岛牌571型和TSIB型高级收音机只生产了几台样品。1979年,在青岛无线电二厂的基础上成立青岛电视机厂。青岛电视机厂为重点发展电视机生产,将改进后的红灯牌602—A型和602—D型两个型号的产品及其生产设备移交给青岛市南纸盒厂(后为电视机总厂一分厂。1981年10月,改名为青岛无线电二厂)。至1982年,青岛电视机厂停产收音机,历年累计收音机总产量为425872台。


1980年4月,青岛电视机总厂一分厂开发出青岛牌3TS3型七管二波段三级台式晶体管收音机。1981年7月,该厂依照上海美多牌收音机线路,加上AGC控制电路、射极跟随电路,试制出3TS6A型六管二波段三级晶体管收音机,年底,投入批量生产。1982年,青岛无线电二厂将青岛牌3TS6A直流晶体管收音机改为交直流两用,试制出3TS7型三级晶体管收音机。随后,又在该机线路上加上二次AGC控制电路、衰减单音调控制旋钮等,试制出了3TS8型三级收音机。此新款式产品均先后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青岛收音机生产处于最低潮,青岛无线电二厂试制出神曲牌SQD601型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1984年,只有青岛牌3TS8型和神曲牌SQD601型两个型号的收音机产品继续生产,至年底停产。

“海鹰”、“双喜”牌收音机
淄博无线电四厂(始建于1966年5月,当时厂名为张店无线电元件试验厂,1967年改为张店无线电厂,1971年改为淄博无线电四厂,1984年4月1日,与张店新华仪表厂合并为淄博电视机厂)生产。1967年7月,该厂设计的红卫牌401型四管便携式单波段四级收音机投产,当年生产1 000台,市场销路良好。1971-1972年,试制生产卫星牌501型五管便携式收音机。1972年8月,试制成功海鹰牌6101型便携式六管单波段四级收音机,该机较好地解决了提高灵敏度、选择性和降低噪音的问题,在1973年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荣获四级便携式机第二名,被四机部推荐为全国16种优秀晶体管收音机之一。1978年到1981年,先后试制成功并批量投产双喜牌7101、7102型七管台式单波段四级收音机和8201型八管台式二波段三级交直流两用收音机。其中,8201型收音机采用双回路变频、低放OTL电路等技术,木机壳采用不饱和树脂漆、珠光化喷涂新工艺,技术性能达到四机部规定的三级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标准(并带电唱机),外观造型美观新颖,1982年荣获第八届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BB0.5W类(原三级台式机)一等奖。




“宝灯”牌收音机
淄博无线电七厂(创建于1968年10月,当时厂名为周村电声器材厂,1970年11月改为淄博无线电七厂)生产。1972年,试制成功宝灯牌6101型六管单波段台式收音机,1973年批量投产。1976年试制成功7101型七管单波段台式收音机,一直生产到1988年,是山东省产量最高的一种收音机。1982年,7201-2型七管二波段台式收音机荣获第八届全国收音机评比BB0.25W类(原三级便携机)三等奖。1983年,开发了交直流两用的BS104型七管单波段台式收音机。1986年至1988年,为适应市场变化,试制生产了BS107、BS108型新式台式收音机,并试制成功袖珍式收音机。从1973年至1988年,该厂累计生产各种收音机1 625 423台,是山东收音机产量最高的厂家。1984-1988年,收音机年产量占山东收音机年总产量的比重,从36%增加到98%。该厂注重开发适应广大农村需要的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搞好销售服务,开拓省内外市场,在3个省的130多个县市设立了销售点。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河北、河南等广大农村地区。

“卫星”、“港城”牌收音机
烟台无线电二厂(原为1966年12月组建的烟台电子仪器厂。1969年4月,烟台电子仪器厂与烟台仪器厂合并为烟台前哨机器厂。1970年1月两厂分开,烟台电子仪器厂更名烟台无线电厂,当年11月改为烟台无线电二厂,1979年更名烟台收音机总厂,1984年又恢复烟台无线电二厂厂名)生产。1967年8月,设计试制成功前哨牌J401型四管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年底投产。1970-1971年,试制生产了卫星牌B501型台式收音机。到1974年,先后试制成功并投产了卫星牌601A、601-1、601-2、601-3、601-4、6102型六管单波段四级收音机、7101型七管单波段收音机和港城牌7301、7302型七管台式三波段四级收音机。其中,601-3、601-4型台式收音机1973年4月正式投产后,因造型新颖,音质优美,深受用户欢迎,当年在全国收音机评比中,分别夺得四级台式机第一名和第二名。评比之后,该厂集中力量扩大名牌收音机的产量。1975年1月,设计成功卫星牌9101型九管单波段四级台式收音机,11月通过省级鉴定,正式投产,该机1976年在全国收音机评比中夺得四级台式机第一名。卫星牌收音机连获两届全国收音机评比的冠军之后,产品供不应求,烟台交电批发站全部包销,不许烟台无线电二厂对外直接销售。1978年,四机部将该厂列为全国收音机重点生产厂家之一。烟台市电子局为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能力并带动元器件发展,1979年3月将无线电二厂改名为收音机总厂,并于1979年8月和1981年1月,先后将烟台无线电十厂和五厂并入该厂。收音机产量连年增加,9101-1型和9104型是山东省产量较高的收音机之一。1979年8月,卫星牌9104型台式收音机在山东省第二届收音机评比中获第一名。但是,由于对收音机市场变化认识不足,盲目扩大生产,收音机销量大减,产量迅速下降。1982年,只生产10.4万台,烟台交电批发站取消对该厂产品的包销,加上收音机价格大幅度下调,致使该厂严重亏损。1982年1月并入该厂的烟台晶体管零件厂,当年7月分出。1983年2月,烟台无线电五厂和十厂也分出,恢复原厂名。1981年至1984年,该厂曾试制并投产了7204型七管二波段台式收音机、9302型九管三波段三级台式收音机,S3201、S3202型六管袖珍收音机、HFM-121型六管二波段袖珍收音机和9104B型、9104D型九管台式收音机等品种,但因销路不畅,总产量不高。1988年停产收音机。1967-1987年,该厂累计生产各种收音机1 376 113台。







“冬梅”牌收音机
潍坊无线电厂生产。该厂建立于1969年3月。当年7月,仿照上海春雷牌401型收音机,改型设计出“国庆”牌401型四晶体管便携式收音机,后改为冬梅牌。1970-1975年,相继试制成功并生产了501、401A、501A、602B、7101型便携式收音机和601、7103型袖珍式收音机,其中602B型在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三级二波段袖珍机第六名。1976-1982年,先后试制成功并投产了7104、9101型台式收音机,7106、9102型便携式收音机和9101-A、7105、9101-B、7105-A型台式收音机及7132型台式两波段交直流两用收音机。总产量超过10万台的有7106、9101-A和7105型。9101-3型台式收音机在原9101型机基础上,改进了机壳结构,加大了功率,改善了音响效果,外形美观,音质优美,结构牢固,价格较低,受到用户赞扬,198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是山东省唯一荣获省优称号的收音机产品。1982年后停产收音机。1969年至1982年,该厂累计生产收音机789 455台。





“险峰”、“青松”牌收音机
泰安无线电总厂(1980年10月由泰安无线电厂和位于泰安市的山东省电子管厂合并而成,其中,泰安无线电厂建立于1968年12月,当时厂名为泰山无线电厂,1974年11月改为泰安无线电厂)生产。1969年10月,泰山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并投产险峰牌501型五管便携式单波段四级收音机。1970-1976年,先后试制成功并生产险峰牌7103型袖珍式七管收音机和7104型七管台式收音机,青松牌7202型七管二波段台式收音机和全塑壳的7105型、7105-3型台式七管单波段收音机。其中,7103型是山东投产较早的袖珍半导体收音机,7105-3型台式机生产时间较长,总产量较高,是山东产量较高的收音机之一。1980-1986年,该厂试制成功并投产泰山牌7106、7106B、7106C、7110型七管台式收音机和青松牌7105-4型七管台式收音机。1986-1988年,该厂主要生产7106C型和7110型七管台式交直流两用收音机。1969-1988年该厂累计生产收音机547 286台。





———————————————————————————————————————————————————————————————————————————————————
广东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广东电子工业的起源与广播事业密切相关。建国前,广东既没有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工业,也没有生产电子整机的工业,仅在广州等城市设有一些从事修理收音机的私人店铺。
广州解放之后,在接管国民党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先后于1949年底和1950年,建立了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使用收音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无线电器材修造业不断增多。50年代初,广州、汕头等城市有几十家从事维修收音机和经营无线电器材的个体店户,并有少数家庭作坊开始生产收音机的配件。1950年广东(州)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广州广播设备厂前身)成立,从事广播器材的生产与维修。1954年,该服务部何英毅等人开发并批量生产直流电子管收音机,装备全省各地台风警报站、气象站。

1956年4月,在合作化高潮中,广州市将私人无线电修理店组建成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广州南方无线电机生产合作社等;汕头市将德华、锦记、益光等13家私营电器、无线电行和修理店组建为汕头市无线电生产修造合作社。同年12月,在广州市水电安装公司机电修配所无线电维修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广州无线电装修厂。这些合作社(厂)主要从事收音机、扩音机的修理,并开始试制收音机、扩音机。是年广州无线电装修厂和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分别开发出红棉牌、海鸥牌电子管五灯交流收音机。该机型是电子管台式机,用木三夹板做外壳,刷上防潮光漆,机芯支架用铁皮手工弯制,频率刻度片用玻璃片丝印制成,产品的结构、工艺复杂,体积大,生产效率低。
1957年3月,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合作社开始小批量生产海鸥牌电子管交流收音机,当年生产181台。同月,汕头市无线电生产修造合作社和汕头良记蓄电池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汕头电工厂,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翌年改名为地方国营汕头无线电厂(1965年3月改名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当年生产电子管直流收音机227台,交直流收音机657台。





1958年5月广州无线电装修厂改名为地方国营广州无线电厂,隶属广州市机电工业局。同年6月,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改名为地方国营广州曙光无线电仪器厂(后改为广州曙光无线电厂),当年生产电子管收音机785台,扩音机442台。1959年,广州无线电厂开始生产红棉牌六灯电子管交流收音机,广州南方电机生产合作社(1964年该合作社的无线电车间与两个无线电修理门市部合并,成立广州南方无线电仪表生产合作社。1969年,南方无线电仪表生产合作社与广州无线电元件二社、七社及无线电机箱社合并,成立广州无线电合作一厂,1974年更名为南方无线电厂)开始生产南方牌电子管交流收音机。在1959年第二届全国收音机观摩评比中广州无线电厂生产的广州牌231型获四级收音机一等奖,261型 获新产品(样机)一等奖。


1963年,广州曙光无线电仪器厂由张畅岐、谭天华等科技人员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研制出珠江牌SB3-1型来复式三管中波段晶体管收音机。该收音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其外壳用模具注塑而成,线路版用铜箔胶纸板制作,工艺简单,容易形成大批量生产,成为收音机市场的畅销产品。与此同时,元器件厂家也纷纷调整产品结构,转向开发低压小型化元器件,以满足晶体管收音机生产的需求。1964年10月珠江牌SB3-1型收音机在全国第四届收音机质量评比中获外观和性能一等奖。同年,SB3-1型的改进型产品SB3-2型开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同时开始出口收音机,成为中南地区最早出口收音机的企业。此后广东省收音机逐步由电子管式向晶体管式过渡,并向小型化、袖珍化方向发展。





为了扩大晶体管收音机的生产能力,提高整机装配效率,满足市场需求,广州曙光无线电厂对装配生产线首次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流水线装配工艺,把整机装配分成多个工序,然后定员、定额、定材料,从而大大提高了装配速度和一次交验合格率。1965年,随着中周、扬声器等小体积的元器件投入生产,以及整机厂开发新产品能力的提高,该厂相继研制成功珠江牌SB8-1型和SB6-1/2型晶体管收音机并投入批量生产。SB8-1型收音机是八管二波段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采用双扬声器输出,音质好;体积按便携式设计,方便居家旅行。1965年5月,广州市委作为礼品赠给越南访华代表团贵宾。SB6-2型收音机是六管单波段超外差收音机,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很受顾客欢迎。



60年代中期,广州无线电厂(1965~1984年,曾使用国营南华机械厂厂名)相继开发成功金穗牌6J3-1、7J3-1型晶体管收音机。6J3-1型晶体管收音机是超外差三波段台式收音机,输出功率较大。7J3-1型晶体管收音机是超外差式三波段便携式收音机,采用单圈矩形天线,很有特色。




1969年10月,全国电子工业工作会议后,广东迅速出现了大办电子的热潮。从广州、汕头、佛山到湛江、梅县、江门、韶关、肇庆、惠阳、海南等市、地纷纷兴办电子工厂,收音机成为很多企业的主要产品。然而,在大办电子中,却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造成布点重复、品种单一、质量差、成本高,许多企业难以维持,被迫调整下马。









1971年5月,广州曙光无线电厂生产的珠江牌SB6-4型晶体管收音机获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第二名。该机在1973年的全国评比中再次获奖。

1973年,广州南方无线电厂研制并批量生产的南方牌6J1、7J2型二波段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灵敏度高、音质好、外形美观,并满足了边远山区由于用中波接收困难,需用短波收听节目的要求。7J2型二波段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生产时间长、批量大,是收音机市场的畅销品。1973~1981年,累计生产48.08万台。




70年代以后,晶体管便携式收音机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为进一步满足顾客旅游和欣赏音乐的需要,新产品开发逐渐向一大一小方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70年代初广州曙光无线电厂研制成功的珠江牌SB6-8型袖珍式收音机,其外形小,灵敏度高,音质好,是国内市场的畅销品,也是广州曙光无线电厂首次推向国际市场的产品,曾大量出口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1974~1987年累计生产142.80万多台。大台式较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后期开发的珠江牌SB12-1型三波段晶体管收音机,其最大输出(有效值)达到12瓦,曾在第四次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得最佳音质奖。


1979年第七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广东佛山无线电一厂钻石7T1型获四级袖珍机二等奖,1980年评为省优产品。1982年第八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广州曙光无线电厂珠江SB7-4B型获 BC0.15类(原三级便携机)三等奖。

改革开放以后,行业大量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各音响整机厂纷纷开发产值高、利润大的收音机并批量生产,然而,收音机市场受到进口组装收录机的冲击,销量骤减。广州曙光无线电厂把珠江牌SB6-8、SB7-4型等物美价廉仍受顾客欢迎的机型转为发外加工,或转分厂生产,而其他牌子的收音机基本上停止生产。1979年,佛山无线电一厂用来料加工赚取的工缴费引进国外收音机生产线,使广东的国产收音机质量和产量有很大的提高。1979年,全省收音机产量达到52.9万台。1981年,全省收音机产量达到194.52万台,电子管收音机已被晶体管式和集成电路式收音机所取代。1982年,由于收录机发展迅速,收音机产量降为56.7万台,1985年又下降为30.77万台。1986年,为满足出口市场的需要,广州曙光无线电厂开发出用一节大号电池作电源的新机型——珠江牌7T-1收音机。

1987年,收音机产量有所回升,达到76.29万台。收音机产量虽然下降,但其性能、外观则有较大的改进,品种花色也有所增加,开始生产钟控收音机、汽车收音机等新产品。1987年,收音机生产企业有广州曙光无线电厂、广州南方无线电厂、广州南粤无线电厂(前身是1969年由广州无线电元件一社、五社、六社和广州无线电仪器四社合并而成立的广州无线电合作二厂,1974年改名为南粤无线电厂)、广州南海机器厂、广州无线电厂、深圳大鹏电子公司、深圳光明华侨电子公司、广东华南电子公司、深圳华利电子公司、深圳宝华电子公司、佛山无线电一厂、揭阳无线电元件二厂、肇庆风华电子厂、肇庆无线电厂、江门无线电三厂、阳江汽车电子厂、广州白云无线电厂、广州东升无线电厂、海南琼林电子公司、吴川无线电厂等。





———————————————————————————————————————————————————————————————————————————————————
广西壮族自治区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民国17年(1928年),广西省无线电管理局在梧州附设无线电材料制造厂,其生产的零配件用于无线电机维护,尚无定型产品。民国20年3月迁往南宁,民国23年10月,随广西无线电管理局撤销而撤销。民国20年,广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在桂林创办广西机械厂,厂内设修造电器零件的电工车间,也修理收音机。民国22年,梧州市“永忠”无线电行开业,随后,南宁市袁乃凡开办的“华声无线电行”、朱克菲开设的“国华无线电行”等相继开张。
民国28年春,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所属湖南电器修造厂(后改称中央无线电器材厂)、中央电工器材二厂相继内迁桂林市。湖南电器修造厂曾设立收音机分厂用进口原材料、配件生产6灯至14灯收音机。当时内迁桂林的还有原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西南联大毕业的梁之慎创办的“震亚无线电行”和原国民党无线电台台长陈箭涯开设的“大公无线电行”也相继在桂林开业,承接修配收音机、电唱机和扩音机等业务。1944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广西大部分地区,这些企业被迫再度相继外迁。
到解放前夕,南宁、梧州、龙州、柳州、桂林等地的无线电行(社)约有十二三家。这些无线电行(社)有的经营无线电器材,有的从事无线电修配,规模小,设备简陋,财力单薄。个别资金稍多的行(社)利用进口元器件,并自制部分零件,组装少量收音机、扩音机,自产自销。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桂系军阀政府的腐败统治下,这些资金缺乏、规模较小的私营无线电行(社)多数处于难以维继、每况愈下的境地。
1949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无线电服务业和装配维修业得以进一步发展。1950年8月,柳州市政府投资3000元(折现人民币),开办了柳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1953年10月,改称柳州市无线电装修部),成为广西第一个从事无线电修配业务的国营事业单位。1952年2月,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在南宁市也设立了服务部。广播电台服务部不但承接无线电修配业务,还从上海购进元器件,自制部分元件、零件、组装整机产品。1956年,这两个广播电台服务部共生产五灯电子管收音机180多台,扩音机65台,还生产舌簧喇叭及其线圈等。此外,广播电台服务部还为无线电爱好者举办无线电技术讲座,对当时普及无线电技术知识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城乡广播事业的发展,那些濒于绝境的私营无线电行(社)也相续开张复业,日有起色。1950年,南宁市新开业的私营无线电行(社) 有“百灵”、“友声”、“八极”等四五家,桂林市“震亚”和“大公”两家私人无线电行相继重新开张。到1952年,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四市的私营无线电行(社)发展到十五六家。1956年公私合营时,这些私营无线电行(社)大都加入国营广播电台服务部。1956年5 月柳州市私营“时代”和“一芬”两个无线电行并入市无线电装修部。同年梧州市永大电器行等五六家无线电行店组成水电安装公司。
1956年2月桂林市人民广播站开设无线电修理服务部。同年7月桂林市“震亚”和“大公”两家私人无线电行加入市手工业联社,成立市电器装修部,组装收音机、扩音机,绕制变压器。1958年10月桂林市广播站无线电修理门市部改建为桂林市电机厂,并开设无线电修理门市部。
1958年,在“大办工业”的高潮中,广西电子工业进人发展初级阶段。5月,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的基础上,扩员近百人,建立国营广西广播器材厂。柳州市经过短期的筹备, 7月把原无线电装修部扩建为柳州市无线电修造厂。梧州市9月将水电安装公司改建为以从事无线电修配业务为主的水电安装厂(1969年改建为以收音机为主导产品的梧州市无线电厂)。三个厂的设立,标志着广西电子工业开始创建。当时,五灯电子管收音机是三个厂的主要产品之一。
经过60年代初的调整,广西广播器材厂和柳州市广播器材厂(1958年11月建立,1959年开始生产五灯收音机、扩音机、舌簧喇叭及线圈等)由于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诸多困难和问题,分别于1961年、1962年下马。仅保留了柳州市无线电修造厂,并于1960年10月改名为柳州市无线电厂。该厂在柳州市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扩大了职工队伍,充实了技术力量,拔地重建新厂址,增添关键生产设备,生产渐有起色,1963年由亏转盈,站住了脚跟。到1965年生产的舌簧喇叭、线圈、收音机等产品外销广东、湖南、青海、河南和内蒙古等地。
1965年下半年,为了贯彻“大办新兴工业”的精神,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四市先后派出工业考察团赴上海、北京、天津、锦州、南京等地考察学习。嗣后,四市均成立了电子工业领导小组。在认真学习外省办厂经验的基础上,着手规划创办一批电子企业,掀起了一个兴办电子工业的高潮。仅1966年,除原有的柳州市无线电厂外,又新建了40多个地方电子工厂。这批工厂,面对市场上半导体收音机十分紧俏的情况,派出技术人员到外省市学习半导体收音机生产工艺,但因技术力量不足,试制工作进展比较慢。1967年6月,南宁市无线电三厂(1966年5月26日创建)开始批量生产红壮歌牌151型、152型五管中波段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共16 563台。1968年桂林市无线电二厂(1966年成立的桂林市无线电厂,1970年改称桂林市无线电二厂)在广西率先开发出七波段晶体管便携式收音机。1969年批量生产。同年梧州市无线电厂自行试制投产东风牌501型晶体管单波段超外差便携式收音机。1970年6月柳州市无线电厂试制成功晶体管收音机,当年投产。六十年代后期,广西广播电视工业仍以生产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舌簧喇叭为主。
70年代后,广西晶体管收音机生产迅速发展,产品质量有所上升,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有南宁市无线电三厂的莺歌牌、友谊牌,桂林市无线电二厂的山水牌、丹桂牌,柳州市无线电二厂(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柳州市镜画厂,1971年转产收音机、扩音机,同年6月改称柳州市无线电二厂。尔后,曾因生产场地不足,于1973年1月与市晶体管厂合并,称柳州市晶体管无线电二厂。随着生产的发展,1979年又从柳州市晶体管无线电二厂分出,称现名)的山花牌等。1975年共生产晶体管收音机20万台。
1971年—1973年间,南宁无线电三厂先后试制生产四晶体管再生收音机6146 台、晶体管三管来复式收音机1500台,小批量生产超外差便携式六晶体管收音机及袖珍式六晶体管收音机,试制并少量试产两波段收音机等。1974年初,该厂购买武汉东湖牌两波段收音机机壳,试产友谊牌六管两波段261型收音机。1975年—1976年,生产“友谊牌”六管单波段便携式611型收音机、友谊牌六管单波段小袖珍式601B型收音机和便携式七管单波段711型收音机。1976年,试制并批量生产“莺歌”牌BJ-821型八管二波段便携式收音机,该机的线路内部结构及外壳都是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由于使用一号电池及大口径扬声器,使用方便,声音洪亮,适于农村及城镇居民使用,深受用户欢迎。1978年根据市场的需求,该厂转产电视机。


桂林市无线电二厂的山水牌SS-725型收音机是全国最早采用硅晶体管等先进技术的产品之一。丹桂牌T923型收音机总销量达10万台,是桂林市无线电二厂的拳头产品。




柳州市无线电二厂1974年4月研制成功的山花牌C153型1.5伏低电压九管三波段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开创了中国晶体管收音机低电压多波段新领域,在全国收音机产品中独树一帜,得到第四机械工业部和广大消费者的好评,最高年产量为10万台。该厂山花牌C201型晶体管收音机,1983年在广西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获二等奖,山花牌C804型台式晶体管收音机获1983年广西收音机质量评比总分第一名。





1979年后,广西广播电视工业根据市场需要,适时地调整了产品结构,压缩了市场滞销的收音机的生产,加速发展收录机、电视机等适销对路消费类电子产品。
在广西生产过收音机的重要厂除桂林市无线电二厂、南宁市无线电三厂、柳州市无线电二厂、梧州市无线电总厂(1966年7月,以市火柴厂、市灯泡厂和市团委青年突击队为基础,组建了市晶体管一厂、市晶体管二厂、市元件一厂等三个小厂。1967年10月,这三个小厂合并,成立市无线电总厂。“南山”牌)外,还有柳州地区无线电总厂(创建于1970年, “桂花”牌)、桂林市无线电四厂、桂林市无线电三厂(前身是1966年2月创办的市无线电元件厂)、五厂(前身是1966年11月建立的市半导体材料厂。“百灵”、“阳雀”、“桂林”牌)、百色地区无线电厂(“百花”牌)等厂家。其中桂林市无线电四厂生产的奇峰牌BT-2型晶体管收音机于1981年在广西收音机质量评比中获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全国展览。1983年7月,广西电子研究所研究开发成功STP-811型双节目调频接收机。利用该机同一频道,可同时接收两套内容不同的节日,或接收同一节目的两种语言广播,也可以一路听广播,一路供电话会议使用。适合地、市、县广播网(站)及大型企业使用。该成果获1985年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到1985年底,广西研制成功和曾生产过的收音机近30种,款式有袖珍、便携、台式、落地式、组合式三用机等。进人90年代,只有桂林市无线电二厂仍在生产收音机,质量、外观符合国际潮流,大部分产品出口欧美等地。


———————————————————————————————————————————————————————————————————————————————————
四川省(含重庆市)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收音机是四川广播电视工业最早生产的产品。30~50年代生产电子管收音机。60年代主要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收音机,80年代生产集成电路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都为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有袖珍式、便携式和台式。50年代、60年代为调幅收音机,80年代开始生产调频调幅收音机和调频立体声收音机。四川生产收音机的历史长、厂家多,但技术落后,款式单调,产量小。
民国28年(1939)到1949年,成都市区曾有一家无线电机修配厂、几家经营无线电产品的商行,采川进口元器件,相继组装过少量电子管收音机。
1938~1949年,中央无线电业公司重庆分厂、重庆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所依靠进口元器件少量组装制造电子管五灯收音机。最高年产量300台左右。
1951年重庆无线电厂设计试制军民两用125型长江牌五灯直流超外差式收音机,当年投入批量生产,主要供应军队、沿海渔民和边疆地区使用。到1958年共产11.12万台。1958年该厂试制生产巨龙牌五灯交流收音机和中短波六灯交流收音机,到1960年共生产17. 83万台。1956年重庆市中区电讯供销生产小组亦开始生产少量交直流收音机及配件。1958年4月,专业生产雷达设备的锦江电机厂(1954年筹建,1958年12月正式投产),试制成仿苏二级电子管401型收音机共300部。同年,专业生产通信设备的成都无线电厂生产了都江牌101型收音机7 305部。1960年四川收音机月平均产量达到1万台。1961年几个大企业全部停产收音机,以后几年电子管收音机产量仅有几百台。电子管收音机逐步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半导体收音机所代替。







在1958年首届全国收音机观摩评比会上,重庆无线电厂的长江牌、成都无线电厂的都江牌和四川无线电厂的锦江牌各有特点,获得好评。在1959年第二届全国收音机观摩评比会上,重庆无线电厂巨龙牌352型三级收音机和成都无线电厂都江牌103型三级收音机获新产品(样机)三等奖。


50年代末,半导体器件进入四川收音机工业领域。1959年重庆无线电厂研制成四川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但因故未投入批量生产。1964年,成都无线电仪器厂(成都无线电一厂前身)小批量生产半导体收音机。1965年初,成都无线电一厂试制成旭日牌CY-1型八晶体管二波段袖珍式收音机。1969-1974年,该厂又研制生产了CY-401型四管单波段便携式、CY-501型五管二波段便携式收音机,后因调整产品结构,于1975年停止收音机生产。1966年,成都市西城区宁夏街收音机厂试制出锦江牌半导体四管收音机,次年投入小批量生产。






1969年5月,成都无线电二厂(国有8810厂。1966年12月28日,由成都电子仪器厂筹备处、成都东城西城区仪器厂、成都东城区无线电模具厂、成都西城区宁夏街收音机厂4个小厂合并组成)又试制成红心牌501型单波段收音机投入批量生产。1971-1986年,该厂相继推出浣花牌台式、便携式、袖珍式及多功能收音机等8个品种,累计生产15万多部。其中602型二波段便携式三级机,在1973年、1974年两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均获好名次;705型和707型一波段台式收音机,1981年分别获四川省收音机评比一、二名和质量二等奖。1985年始,该厂先后从日本和我国香港购进散件,组装完成了CR-18M型和SEC-303型汽车收放音机。1987年,该厂自行设计试制成的五管硅锗结合晶体管中波袖珍收音机和JS-103型、JS-104型集成电路袖珍收音机,分别生产了6351部、3216部、3220部。1988年,研制成S4B1双喇叭交直流两用中短波调幅便携式收音机。1990年,该厂组装生产了HB-8型便携式收音机,具有收音、照明、报警等用途。

同期重庆东方红无线电厂(风雷牌、夜莺牌)、嘉陵江无线电厂(嘉陵江牌)、自贡无线电三厂(旭川牌)等也陆续投入生产。到1982年列入国家收音机定点生产的企业有12家,即成都无线电二厂、自贡无线电三厂、四川峨嵋无线电厂(红岩牌)、重庆无线电一厂(美音牌、重庆牌)、重庆东方红无线电厂、南充市无线电厂、中和无线电厂(1964年兴建,原名国营中和机械厂,1981年,更名为国营中和无线电厂。峨嵋牌)、涪江有线电厂、零八一总厂、涪江机器厂(芙蓉牌)、重庆无线电厂(川花牌、长江牌、嘉陵江牌)、重庆通信设备厂。其中中和机械厂峨嵋牌702型收音机获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三级袖珍机(二波段)第四名。成都无线电二厂浣花牌708A型、自贡无线电三厂旭川牌32B-5B型和中亚无线电厂(国营九一三厂)天府牌B-721型获1982年第八届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BC0.15W类(原三级便携机)三等奖。










这个时期生产的收音机,多采用半导体分立器件,款式为便携式和台式。为满足农村广播站有线广播转播调频台节目的需要,1973年万县地区广播器材厂研制生产电子管小调频波段转播接收机。1982年四川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小调频晶体管转播接收机,1985年经改进使用高频头调谐、接收频段覆盖了I、II、III波段,除可接收调频台节目外,还可接收1~12电视频道的伴音节目。此外,各厂还设计生产了各式组合机。70年代收音机多与电唱机、扩音机组合,80年代多与录音机组合。以农村广播站为销售对象的产品还与对讲机,扩音机等组合成有线广播对讲系统。1982年后收音机产量大幅度下降,1985年年产量为12.23万台。这些生产厂都逐步转产收录机或其它产品。

———————————————————————————————————————————————————————————————————————————————————
云南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云南电子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40年代初,即中华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总厂,于1940年春在昆明蓝龙潭设置的昆明分厂。分厂筹备之初致力于收音机制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昆明分厂于1946年6月随同中央无线电器材总厂迁移至沪,9月又迁往南京。此后,云南电子工业一度处于空白。只有10多家私营无线电电器修理行(店)分散于昆明市区内,依靠进口的零部件修修配配。
1949年解放后,国家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8月私营新世界无线电行、更生电工社、大华无线电社、运昌祥、宏声、光明无线电行等六家组成了昆明市第一生产合作小组。1955年2月私营新民电工社、振华、雷达等无线电行组成了昆明市第二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4月昆明市两个生产合作小组和其他无线电手工业者联合成立昆明市电器生产合作社,有200多名社员,生产经营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以及无线电修理。1957年7月昆明市电器生产合作社改称昆明市电器修造厂。1958年7月昆明市电器修造厂分为昆明市仪表厂、昆明市开关厂、昆明市通用电器厂,并由集体所有制企业转为全民所有制的地方国营企业。1959年1月昆明市仪表厂把无线电车间分出,组建为昆明市电讯器材厂(后改称昆明市无线电厂)。9月昆明市通用电器厂、电工厂各抽出部分职工,组建昆明市电容器厂。1962年9月在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在昆明市电容器厂并入昆明市无线电厂后,昆明市无线电厂又和昆明市仪器厂合并为昆明市电器仪表修造厂。
1964年9月昆明市电器仪表修造厂在第四机械工业部大力支持下,试制成功云南省第一台601型六管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1965年6月昆明市电器仪表修造厂抽出部分职工,重新组建昆明(市)无线电厂。从此昆明(市)无线电厂开始生产春城牌601型晶体管收音机,并试制军号J401、J211、601型晶体管收音机及25瓦扩音机。


1968年军号601和J401型晶体管收音机正式投入生产。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工厂处于停工状态。1969年3月12日昆明(市)无线电厂、昆明市晶体管厂筹建组,云南电子管厂筹建组和昆明冶金工业学校实习工厂合并成立省属云南无线电厂,目标是要办成一个既搞元件生产,又搞整机生产的小而全的综合性企业。自此收音机又得到了发展。当年就生产出军号J601A、J621型晶体管收音机12 097台。


1969年底,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全省“每个地(州)市都要建立‘三电’修造厂,并由省电信局、广播事业局、机械局抽出人员抓布点工作”。于是,一个“敢想敢干,土法上马,大搞协作,大搞会战,大打人民战争”的群众办电子工业的运动在全省兴起。从省级机械、冶金、化工、电信、体育、广播事业等系统到高等院校、部队、科研单位,从昆明市到各地(州)、市、县,各级都在兴办电子工业。从材料、元器件到整机,全面布点发展。收、扩音机生产厂点迅速增加,由60年代末仅有云南无线电厂一家迅速发展到1971年的17个厂(点)。这些厂(点)大多数都是因陋就简,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建立起来的,对发展云南电子工业和培养锻炼技术力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一哄而起,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布点重复,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成本高。1972年后逐步进行了调整和下马。重点保留和发展的有:云南无线电厂山茶D62型电子管收音机,军号J731、J732、J611型晶体管收音机;昆明无线电厂(前身是1970年7月昆明革委会成立的像章厂,在此基础上改名为昆明“三电”厂,1970年12月改名为昆明无线电一厂,1971年1月改为昆明无线电厂)梅花750型电子管收音机、石林晶体管收音机;大理无线电厂洱海电唱收音机、80瓦扩音机;文山无线电厂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昆明市西山广播器材厂(1970年4月1日成立)电子管收音机、50瓦扩音机等。





从1973年到1978年的五年中,云南广播电视工业发展比较缓慢,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产量一直上不去,处于徘徊阶段。1980年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次研究确定电子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为我省国民经济现代化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整机,相应发展基础产品,积极扩大电子技术的应用;加强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促进云南电子工业发展。”并在1981年工作安排意见中,提出:重点是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收音机的生产发展迅速,产量大增,1979~1982年4年间收音机共生产145 681台,是1978年的9.97倍。电子管收音机原有两个厂生产,短时间增至8个厂生产,产量达87 871台,占收音机总产量的60.2%。
1979年9月昆明无线电厂梅花750型电子管收音机获第七届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音质单项第二名。1979年12月昆明西山广播器材厂376型三波段台式机获昆明市科技进步奖。1981年8月云南国防工办、云南电子工业局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云南省首届台式收音机质量评比,共有8个单位10种不同型号的电子管、晶体管台式收音机参加了评比。昆明无线电厂梅花750-A型和云南无线电厂山茶D62-A型分获电子管收音机评比前两名,云南无线电厂山茶113-A型和西南向阳机械厂天鹅T62-1型分获晶体管收音机评比前两名,昆明市电子仪器厂滇池牌获晶体管收音机第三名。
由于电子产品具有更新换代快,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加上市场情况瞬息万变。收音机、扩音机从1981年由紧俏商品变为滞销产品后,不得不采取措施停产转产。到1985年已全部停产。
由于历年收音机的品种发展较快,各厂家生产的收音机性能特点都大同小异,故不细述,仅将历年主要产品的开发情况列表于下:








主要参考资料:
《山东省志 电子工业志》
《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 山东卷》
《广东省志 电子工业志》
《广州市志 工业(上)》
《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 广东卷》
《广西通志 电子工业志》
《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 广西卷》
《四川省志 电子工业志》
《成都市志 电子仪表工业志》
《云南省志 电子工业志》
《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 云南卷》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
原回复:
******** 山东、广东、广西、四川(含重庆)、云南 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
相关收音机图片还是很少,希望朋友们能不吝提供,不胜感激!
感谢,收藏,好资料!
很不错!欣喜里面有俺的收藏照片
空壳子已经卖到1300的绝世好机!
叹为观止!老兄广坛收音机历史第一人!
俺这个内部被改的胶木壳壳岂不是要2600。
牛人!
杨兄过奖,不敢当。
很好,图文并茂,我最喜欢这样的帖子。
谢谢!很多机器都是只有记载,没有实物照片。诚求各地特色老收音机实物图片。
好资料!
任重道远啊!我是有心无力啊。
图鉴盼望好久了。
好,收藏啦
射精!
精吧,精吧!
开眼届了。山东的缺临沂无线电厂生产的银雀牌电子管收音机!----仿红灯的。
您好!方便的话请上图,多谢!临沂,我的祖籍。
幸会,缘分阿。中放家有一台,很新的!
明天上图
银雀六灯机图
后背图
多谢提供,晚上回去编辑一下加到帖子里。
您这台机器的喇叭布有意境,-----竹林清风!银雀欢唱!熊猫嬉戏!---漂亮。
准备找厂里的老职工看谁手里还有该机度盘,当时的厂长有7-8年没联系了。
是原配的,还要找?!
还记得有“鲁声”牌电子管收音机,好象是淄博产。
我知道这台机的来历。
ha,是台港机!
好资料,收藏!
具有历史意义的收音机收藏资料珍藏版!
好资料,米青!
好贴啊!俺收藏有部分上面全新的机机!
很羡慕您的收藏。
张老弟吧?
是。路兄好。
张老弟好!很长时间没联系了,我这还有许多全新老电子管收音机元件,有需要的且我有的尽管联系!晚安!
好资料!辛苦了!
版主快来射精
好资料!
楼主辛苦了.给大家提供精神收音机. 收藏了.
好资料,收藏!
谢谢楼主,难得的好资料。
好?料!
辛苦了,小张!
辛苦了!
好资料,收藏!辛苦了!
利害,从哪里搞来的,辛苦了,要授精!
好呀,买老鸡的指北针。
辛苦了,,
谢谢各位朋友!加精与否没关系,加了反倒不方便编辑。
辛苦了
ZL辛苦了!
洋洋洒洒,很辛苦.收藏了.
新增银雀798、海鹰6101图片。
太精点了,好资料!
感谢ztl!辛苦了!
多谢楼主,收藏!
图,谢谢ZTL
用的是进口管
好资料!
《电子管收音机电子管录音机电路图大全》一书有介绍,没有其他资料及图片。您有吗?
广西南宁市无线电八厂 “争艳”牌六灯两波段收音机 ,双度盘,夜景效果不错(内部图左下角调频收音板是笔者增加)。
多谢!可惜帖子不能编辑了,要不定要加上。
不错,洗眼
谢谢!图再清晰点就更好了。
最低下那台是啥好积极?
老帖新看
上海高乐牌矿石收音机
我收藏的<山茶J721>内部清晰大图~~~
这张图早有收藏,缺一张正面的清晰大图。
对,看正面的,也是低压的吗?
感谢ZTL!如果需要山东泰安的青松机图片,请看我的像册。
非常感谢!您的宝贝真多。
泰山3102缺标,珠江sb3-2缺把,俺有全品相
等您上图,多谢!
好资料收藏了
好资料!
收藏 !
山东、广东、广西、四川(含重庆)、云南 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老帖了,又有了一些新资料和图片,有时间再更新吧。
好!
珍品
好资料,烟台无线电六厂就是现在的东方电子,有记录的文字很少,到现在还藏有2台‘渤音’牌收唱多用机,连唱机都是无线电六厂生产的!
好资料!谢谢LZ!
山东、广东、广西、四川(含重庆)、云南 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收藏了,建议此贴要加精。
这个应该顶起来~
顶起来,好资料
好啊
好贴,好贴,真正好贴 该主题于 2025-09-25 08:44:58 被 Allen 执行【设置精华】操作
--- Signature ---
网络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