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历史(上海无线电)

8922 10-01-05 14:28


原作者:asdfhjkl

一、收音机

民国12年(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该电台广播节目,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最早一批收音机。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2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民国24年10月,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中周变压器及电源变压器和线圈均自行设计制造。此后,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其中以中雍无线电机厂规模较大,仅次于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5年生产出标准三回路一灯收音机与直流三灯收音机等产品。此外,尚有华昌无线电机厂、亚尔电工社等,都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虽然生产手段较落后,产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民国25年,随着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收音机在全市逐步普及,总数约在10万台以上,但几乎都是国外制品,使得国内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缓慢。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无线电制造业进一步受到打击。民国31年,侵沪日军禁止市民使用七灯以上的收音机,并强迫市民拆除收音机的短波线圈,各无线电制造厂在日伪统治下,生产陷于停滞状态。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重新得到恢复,同时又发展了一批新的无线电厂商。民国36年年底,上海电器工商业共有590家,其中无线电工商业为235家。同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上海建立研究所,制成资源牌台式和落地式八灯高档收音机。但由于官僚资本企业从国外进口大批成套无线电零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给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带来新的打击。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电讯工业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与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仅剩7家工厂和工场,从业人员共113人。

从1949~1952年,由于国家大力扶持,生产状况普遍好转,全市新增电讯器材制造企业558家,职工增至2032人。从1952~1955年,收音机产量增长了10倍。

1957年,宏音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美多牌563—A型六灯三波段电子管大台式收音机。该机采用高低音调节、短波展宽装置,在1958年全国首届收音机评比中获第一名。同年,上海广播器材厂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红旗牌轿车配套生产汽车收音机。年底,研制成功上海牌382型自动调谐汽车收音机。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自动调谐的宝塔形高频线圈的绕制技术,并首次采用鞭状天线的制造工艺。该厂与铜仁合金厂协作试制用于电磁吸铁的新材料——阿姆可纯铁。382型机于1959年投产,至1960年止,共生产了643台。同时期,该厂还试制成功上海牌131型交流七灯一级收音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机在1959年第二届全国广播收音机观摩评比会上获一等奖。该产品共生产58773台,其中外销6700台,1961年该产品转给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

1958年3月,宏音无线电器材厂由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旅行式超外差式广播收音机,全机采用7只晶体管,所有50多种零件均为超小型。1959年国庆节前夕,上海无线电器材厂首次批量生产300台ST2—1—1型晶体管收音机,应用浸渍法印制电路,表面涂以环氧树脂,从工艺上保证线路绝缘。首次实现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商品化。同年,该厂还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汽车收音机,于9月27日装置在凤凰牌轿车内。

1960年秋,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开展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261—A型六灯两波段收音机,因质量问题在《解放日报》上受到批评,企业经过半年严格整顿,使该产品由三类跃为一类产品,并在第三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一等奖。通过整顿,上海地区收音机质量有所提高。1961年,在全国广播接收机观摩评比中,评选出7种质量最好的收音机,上海产品占5种,其中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的美多牌663—2—6型六灯交流收音机名列榜首。该机装有高低音控制网络,音质优美,附有新型电眼指示管,采用双套旋钮,外形美观。1962年初,上海无线电四厂试制成功4261型收音电唱两用机,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颇受消费者欢迎,还少量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60年代,晶体管收音机取得很大发展。1962年10月,上海无线电三厂率先制成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美多牌28A型便携式八管中短波段晶体管收音机,并建成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该机采用超外差式线路,中短波用磁性天线,机内有特制高灵敏度扬声器,声音宏亮动听。继后,上海无线电四厂生产了4B3型六管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国内最小型晶体管收音机,可置于衬衫口袋中,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期,上海无线电四厂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汽车收音机,供红旗牌轿车配套。1964年,4B4型汽车收音机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771台,是国内首次批量生产的晶体管汽车收音机。1963年,上海市晶体管收音机产量仅占收音机总产量3.3%,1965年上升为59.7%,首次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产量。1967年5月,群益电讯厂设计开发了国内第一台硅晶体管67—5型晶体管收音机,奠定了硅晶体管在收音机上应用的基础。该时期晶体管收音机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国家对晶体管收音机生产实行定期免税和对装配晶体管收音机用的小型元件及半导体器件实行免税一年的经济政策。到1969年止,上海累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173万台,占同期全国晶体管收音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1975年,上海一?一厂开发成功海燕牌T241型十二管四波段交流二级台式收音机,以晶体管取代电子管。该机在全国第七、八届收音机评比中,连续获得一等奖,1981年,为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首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该机质量稳定可靠,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7300小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输出功率大,城乡、边疆地区均适用。机内装有6英寸和4英寸×6英寸扬声器各一只,配以大型木壳,外形布局合理,富有时代感,声音宏亮,音质优美。1975~1984年累计生产28.61万台。一段时间内凭票供应,十分畅销。

7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收音机需求日增,促进了上海地区收音机进一步发展。1972年6月,上海无线电二厂设计生产红灯牌711型六灯两波段大台式电子管收音机,以音色丰富、质量可靠、外形美观,风靡市场。自1972~1980年共生产了186万台,创同期一种型号收音机产量最高记录。1974年,该厂又为需要高灵敏度接受监听的用户及专业单位,生产了200台红灯牌735型全波段便携式一级收音机。该机采用MOS双栅场效应和T型场效应管,提高了高频增益和选择性,其中可变中频通带和调频10.7兆赫陶瓷滤波器技术的应用系国内首创,波段高频转换采用回路鼓转换开关技术,填补了国内波段高频转换用小型开关的空白。1975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天津召开的全国高级收音机技术交流会上,该产品的设计试制专题报告获得好评。1976年,上海无线电二厂再次推出适合农村需要的大喇叭、大电池、低价格的红灯牌753型一波段小台式晶体管收音机,音质较响亮,既可摆设又可随身携带。自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产量突破300万台,为国内同类产品中产量最高、经销历史最长的产品。1977年,上海华丰无线电厂生产长风牌CF—2型12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该产品曾多次在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中获奖。1978年7月,上海无线电三厂推出春雷牌3T9型交流十二管两波段大台式收音机,在全国第七、八届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中均获一等奖。该晶体管台式收音机不仅在外形款式、音质上可与电子管收音机相媲美,且具有使用寿命长、耗能量低等优点,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晶体管收音机音响效果差的偏见。

1980年前后,随着收录机的兴起,上海地区收音机需求量逐年下降,晶体管收音机销量,1980年为102.56万台,1985年为57.3万台,到1989年只有32.41万台。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组合式发展。特别是在突破了调频、立体声、集成化等关键技术后,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1979年10月,上海电视十二厂试制成功上海牌7900型八管三波段超外差式钟控收音机,采用液晶显示,走时准确,收音机末级采用OTL电路输出,该机具有收听中短波调幅广播、定唱、定闹、定时关闭、标准时间、秒表、重复时间和计数器等多种功能。适应了各种消费层次的需要。1982年,上海群益无线电厂生产蝴蝶牌200—A型调频调幅三波段便携式集成电路收音机,成为上海地区较早实现收音机生产集成化工厂之一。1983年7月,上海华丰无线电厂运用价值工程设计生产的长风牌CF—3530型六管一波段收音机,是一台采用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袖珍机。该机成本利润率达13.3%,为同类产品中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同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十五厂,试制成功世界牌XS402—B型单波段袖珍式集成电路收音机,为上海地区第一台袖珍式集成电路收音机。1984年5月,上海科学仪器厂研制成功S—201型袖珍式调频调幅立体声收音机,填补了国内袖珍式立体声收音机的空白。1985年,上海群益无线电厂推出蝴蝶牌115型袖珍式调频调幅立体声超薄型收音机,全机采用4块集成电路,性能稳定可靠,是国内最薄型的袖珍式立体声收音机之一。80年代中期,上海无线电三十五厂先后生产了单价仅14元的世界牌单波段袖珍式收音机,价格20元的单波段便携式收音机。这些收音机或以名牌优质、或以款式新颖和价格低廉之优势,在市场总需求量下降的趋势下仍然供不应求。90年代初,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收音机联合设计小组,研制了太阳能收音机,对提高收音机发展水平作新的探索。

二、唱机

民国21年,上海有60余家唱机(留声机)、唱片厂,其中英国电气音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公司(也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生产规模较大。30年代后期,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开始生产手摇唱机,从国外进口机芯,木壳外加工,自行装配整机。

民国35年,上海亚洲无线电厂为响应“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号召,开始仿制单速电唱机。该机参考国外样机,自制单相罩极式电动机及磁极式唱头,年内开始批量生产,商标定为绿宝牌。由于该唱机系国内自产,又属首次上市,产品质量稳定,受到消费者欢迎,购买者大多为文艺界人士。1953年,上海五金交电公司对绿宝牌电唱机实行包销。1952年12月,上海唱片厂利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遗留下来的模具和库存零件,生产发条驱动式唱机——中华牌101型手摇唱机,当年生产256台。中国唱片厂手摇唱机到1956年停产,累计生产390389台。

密纹唱片问世后,市场急需相适应的放唱工具。中国唱片厂、上海录音器材厂等单位先后研制生产了多种多速电唱机。1959年,上海录音器材厂研制成功上海牌C94型四速电唱机,该机被选为国庆10周年献礼产品。该厂从1958年到1968年共生产各型电唱机429981台。1965年4月,中国唱片厂研制成功中华牌206型四速电唱机。该机频率响应为100~7000赫,不均匀度小于12分贝。由于采用了多级避震装置,使整机转盘信号噪声比大于26.4分贝。拾音器是晶体式,采用耐磨的人造红宝石唱针。唱机内带有放大部分,可以随时放音,不需另接放大器。该厂从1965~1989年共生产206型电唱机195.98万台,占历年唱机总产量的52.04%。中国唱片厂除生产普通电唱机外,还开发了中华牌207、208、209型等电唱机,系供广播电台、列车等专业用多速电唱机。其中,207型电唱机在1964年北京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获奖。209型电唱机出口赤道几内亚。

1958年中国唱片厂首次研制国内第一台电子管收唱两用机(中华牌501型)。1963年,上海录音器材厂的C84电唱盘与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电子管收音机配套,组合成收唱两用机,出口香港、马来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上海录音器材厂的C84电唱盘与上海广播器材厂上海牌电子管收音机配套,组合成收唱两用机,出口香港和东南亚。1968年底,上海电声厂研制成功葵花牌晶体管三用电唱机和四用电唱机。三用电唱机为直流两速电唱机,附有七管三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具有收音、扩音、电唱功能,主要适用于农村、部队。广播时,该机可带动10瓦或25瓦高音扬声器两只,供300人左右会场使用。作为有线广播时,该机可接40只舌簧扬声器,供收听广播用。四用电唱机为便携式,具有每分钟33转和78转两种转速,全塑外壳,造型新颖。1971年生产11万台。

中国唱片厂于1975年开始研制立体声唱片、唱机。1978年,该厂试制成功的广播电台专用动圈式F2010型电唱机,是国内自行试制的第一台立体声电唱机。1982年,上海一?一厂试制成功飞碟牌9410型全自动立体声电唱机。该机可放唱每分钟33、45转的立体声唱片,也可放唱单声道密纹唱片。采用两速全自动立体声电唱盘,压电陶瓷拾音头,具有自停、自动重放功能。该机的技术性能指标为国家标准三级机水平。1983~1986年,上海一?一厂共生产9401型电唱机26646台。上海电唱机厂也于1983年试制成功795型立体声电唱机,获上海市“一厂一品”称号。

1989年,上海海鸟电子有限公司引进日本激光唱机生产技术,生产的海鸟牌SA—6100型激光唱机,采用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第三代集成电路,在机芯光学拾音装置上采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高精度循迹的三光束法,具有可靠性好、循迹度高的优点。机芯结构紧凑,比同类型机芯体积缩小30%左右。唱机电路高度集成化,全部功能装置和绝大部分器件都集中在主机板上,调试简单,故障率低,流水线生产直通率达90%。该机具有遥控、连续放唱、索引搜索、人工搜索、16首乐曲随机储存、任意选曲、自动跨距、扫描放唱、跳跃式选曲、A—B面重放等功能。配有微处理器,能显示所有功能代号和乐曲位置。至1990年底,上海海鸟电子有限公司共生产激光唱机32万台,全部销往香港、台湾市场。

1990年末,上海生产电唱机企业只有上海海鸟电子有限公司和上海电唱机厂。中国唱片厂于1989年12月停止生产唱机。从1952~1990年,上海电唱机累计生产502万台,其中中国唱片厂的产量占总产量的68.4%。

三、扩音机

民国26年,宏音无线电公司开始制造少量的HUM牌交流、直流两种20瓦扩音机,供舞厅、酒吧、咖啡馆使用,直到上海解放前夕,年产扩音机只有数百台。建国初,扩音机的产量渐增,品种有25、50、100、300瓦等,扩音机生产仍以宏音无线电机厂生产的美多牌扩音机为主,由华东人民广播电台服务科直接验收,日产20~30台。山东枣庄煤矿、济南车站较早使用该厂生产的扩音机。1953年上海国庆节游行,不少鼓动宣传站使用该厂生产的扩音机。在先施公司楼上使用的300瓦扩音机配上两只100瓦扬声器,鼓动宣传时,声音可传到西藏路一带。1952年,利闻无线电机厂开始装配飞乐牌扩音机。还有华东人民广播电台服务科也生产少量的30~50瓦扩音机,供上海和其他省市机关、工厂等使用。1956年开始,宏音无线电器材厂生产的10瓦带收音高传真扩音机及少量的20瓦扩音机。1958年,上海无线电器材厂批量生产美多牌HF—10型和HF—20型10、20瓦高传真扩音机,有千余台销往古巴和加拿大等国,成为上海首批出口扩音机的工厂。1956~1958年,扩音机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1959年,建立了收音、扩音机两条流水生产线,开始生产宇宙牌扩音机,年产能力达15000台。

1960年8月,利闻无线电机厂生产扩音机部分转到上海无线电二厂,1963年,交云北电工厂生产。云北电工厂于1966年试制成5台JK25瓦交、直流两用晶体管扩音机,正式定为飞跃牌。该机输出功率25瓦,输出阻抗8欧、125欧,频响为150~6000赫。1972~1977年,共生产2万余台。同年,由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生产飞跃牌扩音机,该厂同时还开发了舰用扩音机,高传真晶体管扩音机以及音响、录音成套设备等多种新产品。1979年底,该厂生产的R50瓦、R150瓦扩音机移交上海电视九厂生产,从此,上海电视九厂成为生产扩音机的专业厂。

1980年,上海电视九厂试制成功大功率K150瓦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型扩音机,经测定,主要指标超过国家三级机标准。1983年,该厂设计生产了K15×2组合式立体声晶体管扩音机,该机获1983年度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1985年2月,该厂设计研制了K50G—1型扩音机,1986年8月通过生产定型,1987年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产品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3000小时,该机销售量占全国同类产品销售量的60%。1989年,生产定型了具有收音、录音、扩音、磁带放音等多功能的K50G—1L扩音机。1990年底止,该系列产品共生产销售8万余台,市场占有率达60%。

1984年底,上海金鹿无线电厂采用重奖招标设计承包的方法,完成了JK150瓦、JK100瓦扩音机设计任务。同年,该产品获上海市集体工业“一厂一品”称号。1989年,该厂开发设计JK50—1F型、JK100—1F型、JK150—1F型等系列产品。JK系列扩音机具有调频调幅收音波段,还能在调频波段用单只或数只调频无线话筒进行扩音,具有磁带放音功能,可靠的保护电路,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4400小时。

上海电视九厂于1985年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试制成功WA—750NG型高传真大功率扩音机,拥有高中低三种输出阻抗系列,具有独特的主席优先电路。1987年通过生产定型,1988年批量投产。同年,该机获上海市赶超优质产品称号。1985~1990年,该机累计销售3300多台,市场占有率为100%。1988年12月,该厂试制的NP—3051型高保真立体声扩音机通过生产定型,1989年被评为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该机有短路保护装置,也有BTL及立体声等功能。首次采用散热器兼左右两侧板,结构更加合理。电源变压器装有屏蔽板,整机的信噪比提高到87.5分贝(最劣值),产品性能达到国际电工委员会581—6标准的要求。该机年产量为1000台,占全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10%。

1987年与1988年,上海新亚无线电厂分别为深圳梧桐山隧道和上海黄浦江延安东路越江隧道提供特种扩声工程,在国内首次把扩声技术应用到公路隧道领域。1990年,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主赛场、北京工人体育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提供了扩声工程,替代了进口设备,保证了亚运会的圆满成功,设备性能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

随着农村有线广播的发展,国内现有的有线广播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农村中大部分为丙级机,只有小部分是乙级机,而且几乎全是电子管的,晶体管大功率扩音机在国内是空白,甲级机更是前所未有。为填补国内空白和满足农村市场需求,上海电视九厂于1987年设计定型NA—4181型250瓦高保真扩音机。1990年,该厂又试制成功NA—1250型扩音机。该机手柄采用一体化铝材,采用模块结构,便于调试和修理。在散热器上作特殊处理,大大降低了大功率管的早期失效。在电性能上,具有过电流、过电压、空载、超载及负短路,以及防雷击、温升等一系列保护装置。与同类型电子管扩音机相比,每台每天可节约1度电。所有指标符合农村有线广播部标甲级标准,是农村广播较好的扩音设备,同时也适用于工厂、大中型剧场扩音之用。

为了适应市场多层次的需要,上海电视九厂于1989年又设计试制成功NP—2250型立体声高保真主放大器。该机是大型舞台音响功率放大器,频响宽,失真小,内有短路、温度保护装置,大电流电源开关全部采用进口件,确保稳定可靠。电路印制板采用双面孔化新工艺,使用维修方便。有开机延时、关机快速截止装置,保证机器在电源开关时,大功率管不受冲击。对负载开路、过载、短路及机器的温升有可靠的保护装置。

四、录音机

民国38年秋,留美学生宋湛清参照美国的CHICAGO—80型钢丝录音机,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不带面罩的钢丝录音机。该机除了电机外,机芯、磁头、电路均为自制,成本为国外同类机价格的十分之一。1951年3月,宋与人合伙创立了国内第一家从事录音机专业制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当年6月,生产出第一台101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首批生产了5台,由上海市五金交电公司包销。以后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到1953年,月产量达20台,产品质量也有所改进。

1953年,钟声电器工业社在101型钢丝录音机基础上,增加音调控制,把绕线盘改为胶木可卸式,采用金属机壳,研制成功53型钢丝录音机,并将该产品送往莱比锡展览会展出。翌年,该社又试制成功具有计数器的540型钢丝录音机。1954年4月,该社为国营710厂试制列车广播机提供一台小型磁带录音机样机,并于1955年底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钟声牌591型盘式磁带录音机。除真空管外,其他都是国产材料制成。当年生产200台,供应国营710厂,该机于1956年正式投产。

1958年3月,上海录音器材厂试制成功810型携带式磁带录音机,并投入生产。该机功能比较齐全,有快慢速录音,当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领导人。该厂于1960年开始研制L—601型电子管磁带录音机,并在1963年10月通过生产定型。该机采用大面积铝压铸骨架、磁头座板以及自制的双速电动机,简化了机械传动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从1963年投产到1981年,累计产量达257563台,占同期全市录音机累计产量的30%,是这一时期国内同类产品中产量最高、销售面最广的产品,还作为国家援外物资,出口到罗马尼亚、越南、阿尔巴尼亚、老挝和柬埔寨等国。

1963年,上海录音器材厂开始研制L301型晶体管磁带录音机,1966年正式投产。1969年,上海永建玩具厂开始研制环球牌701型晶体管盘式收录两用机,1976年生产定型。

70年代初,上海开始研制生产盒式磁带录音机。1973年4月,上海玩具元件厂率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葵花牌HL—1型盒式磁带录音机,与之配套生产有自制录音机机芯、直流微型电机、磁头、驻极体话筒、扬声器等,填补了国内盒式磁带录音机生产的空白,获得1977年度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产品主要提供文艺、新闻单位及大专院校使用。翌年,上海录音器材厂也开始研制上海牌L—311型盒式磁带录音机,于1976年通过设计定型,1978年12月投入批量生产。该时期生产的盒式磁带录音机由于生产技术上的原因,自制件质量不够稳定,且产量也不多,从1973年至1978年共生产37056台。

70年代末,上海开始从国外进口一批盒式录音机机芯,供市内录音机生产厂组装使用,从而逐渐加速了上海盒式磁带录音机生产的发展。1979年2月,上海无线电三厂以引进日本机芯配套,试制成功春雷牌3L1型盒式磁带便携式录音机,采用国际统一标准盒式磁带。当年投入市场4万台,为缓和市场供需矛盾,扭转进口录音机垄断市场作出了贡献。同期,上海录音器材厂也试制成功上海牌L—316型盒式磁带录音机,设计符合第四机械工业部颁布的录音机三级机标准。

1980年初,上海无线电二厂首批生产了1000台飞乐牌785型便携式调频调幅盒式录音机,交付港商春雷公司销售,该机是首批进入国际市场的国产录音机。1981年10月,上海录音器材厂研制开发了上海牌L—400型四喇叭三波段盒式收录机。该机采用进口机芯,抹音头改用自制生产的二级330交流消音头,接收部分有3个波段,并带有短波微调,放音系统采用二分频器,扬声器配以分别独立可调和音调网络技术,指标优于国家三级机标准,频响、失真、信噪比指标接近国家二级机标准。同年,上海无线电三厂研制成功美多牌CT6620型三波段两喇叭台式收录机,机壳采用塑料结构,为节约木材、方便加工闯出了新路子。1982年,上海无线电二厂研制成功红灯牌2L1400型调频调幅四波段四喇叭立体声大台式收录机,该机调频立体声的解码采用锁相环集成电路,机内装有高低音扬声器4只,并有两路发光二极管、响度补偿开关、立体声展宽开关及计数器等装置。该产品曾作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并且部分出口东南亚地区。同年年底,上海一?一厂研制成功海燕牌7101型立体声收录唱组合机,该机由全自动立体声唱机、盒式立体声磁带录音机、调频调幅立体声三波段收音机组成,造型新颖,音质清晰度、层次都较好。1985年,上海无线电二厂推出红灯牌2YZ—8000型双卡分箱式收录机,适用于家庭立体声音乐欣赏和磁带节目复制,还可供小型会议室及文艺团体使用。

1980~1985年,上海地区收录机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收录机产量达227.93万台,是1980年产量的近10倍。1985年,上海市场上沪产录音机所占比重为59%,其中便携式录音机是销售的主要品种,约占49%。上海风华无线电厂生产的星神牌L—8400型便携式收录机,至1988年累计销售量突破70万台,创收录机一种型号产品销售量全国之冠。该时期各厂生产的收录机,多数具有自动电平控制功能,部分中高档立体声收录机具有磁带选择、立体声与单声道选择、调谐指示、立体声指示、高低音调节、录音电平手动控制等功能。

1986年5月,上海无线电三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分箱式立体声收录音子母机。其中子机是一只携带录音机,母机是立体声收音机,子母机各司其职。当子机插入母机座槽即组成一台完整的分箱式立体声收录音机。该产品获1986年度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1988年,上海一?一厂研制成功海燕牌6609型收录组合机,系分层分箱中档组合式。该机高音清晰,低音丰满,立体感强,录音失真小,功能较全,适应较高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1988年,上海市场收录机总销售量为61.22万台,至1989年为47.58万台,下降22%左右。该时期上海地区收录机生产技术有所发展。上海恺丰电子有限公司试制成功的多功能收录机,具有调频调幅三波段、双卡连续放音、AB卡混合放音、倍速录音、APSS电脑选曲、五段十键的音调补偿网络、卡拉OK伴唱、连接唱机等12种功能。上海银燕无线电厂生产的美迪申牌Y—300型双卡分箱式立体声收录机,打破了国内同行业在收录机外形上普遍采用单一PVC贴面装饰的格局,用PVC贴面与铝合金装饰条相结合的装饰工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1989年,收录机生产总量为327.53万台,比1988年产量下降约20%左右,收录机生产处于下降趋势。

五、音响播控设备

1954年,上海宏音无线电机公司工程师张元震等人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1500瓦大功率扩音设备。该机采用电子管作功放,设有自动保护装置。从变压器、线圈到散热器装置,均自行制造。宏音无线电机厂还生产了几百台300瓦和500瓦扩音设备。1955年,上海广播器材厂仿造生产TY250/1000型扩音设备。1958年,该厂完成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不同要求的广播扩声控制设备。1963年,该厂被经济贸易部认定为扩音设备出口援外定点单位,陆续为阿尔巴尼亚、锡兰、几内亚、马里等国安装了扩音设备。1973年,该厂试制成功GY250/500型扩音设备,并于1974年为上海体育馆提供了包括该套设备在内的多功能成套扩音设备。

上海无线电器材厂于1959年,为北京重点工程生产了一批特殊规格和大型的扩音机。这些扩音设备不但装有按键控制,可以单独播音,或联合播音,而且还装有防止不响等意外故障的备用设备。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录音器材厂于1968年5月为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提供了成套扩音设备。

1966年12月,GY2×275型有线广播设备由上海广播器材厂自行设计研制成功,1967年开始批量生产,1981年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获航天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GY2×275系列广播设备产量1977年近1000台,1987年达2000台左右。从1973年到1989年共生产GY2×275型扩音设备17282套(台)。1988年,河南省许昌县建立三级广播网全部使用该产品。同时,又作为援外配套项目,先后出口坦桑尼亚、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等国家。此外,上海试验设备厂也推出了GY2×275型、500型和GY1000型扩音设备。

80年代,上海开始发展立体声播控设备。1984年,上海电视九厂试制成功LBK—2000Z系列多功能立体声播控设备,标志了全晶体管大功率广播设备的诞生。该设备安装在上海锦江宾馆小礼堂,这套播控设备带有立体声双卡录音机,可录、放磁带节目和接收调频调幅电台播音,可供15路话筒作会场多人发言。它还能与“电脑”联接彩灯、喷水池、激光图案等,并能重现舞台演出声乐。

上海电视九厂从1985年开始研制和生产专业音响设备。1986年,研制成功NB—1192型立体声调音台,并投放市场。该调音台具有10个输入回路,输入形式分为低阻平衡和高阻平衡方式,输入电平采用无级调节,每个回路可以进行高、中、低音均衡补偿,并具有反听效果、声像控制功能。由于在国产调音台上首次采用了电子平衡、公共母线、立体声及单通道兼容方式,并在格局上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形式,性能指标接近国外产品,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还不到,投放市场后,一直畅销。1987年,香港安恒利公司向该厂订购了300台,实现了国内调音台首次出口。1987年8月,该厂试制成功NB—1192P型十路立体声功放调音台,专门提供文艺演出场合使用。该设备获1987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1989年9月,上海电视九厂为适应农村需要,试制成功了能无人操作,自动收、放、扩、录一体化的NB—1150型多功能广播控制柜。该机的前置部分均采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末级功率放大部分采用电子管,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广播电影电视部乙级机标准,为农村有线广播网、村级广播站升级换代产品。1990年11月,该厂试制成功的NB—5901型公共广播控制桌,通过技术鉴定。该控制桌共有8路输入单元,12路输出独立单元。主要对各种输入信号进行放大音色修饰,并带有定时开关机的功能。可提供车站、码头、宾馆以及乡、县以上的单位作公共广播控制之用。其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六、电视机

1958年4月,上海广播器材厂建立由郑学文等7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电视机研制小组,通过消化吸收国外技术资料,自行设计黑白电视机。同年7月,试制装配出上海市第一批两台44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型号为上海牌101型。该机设5个频道,电路采用超外差式,三级中放,高频头采用三级联调试电路,偏转线圈和行输出是适用37厘米到54厘米的标准部件,而且还采用新研制出来的国产电子管和铁电体盘式电容等零件。高频头、偏转线圈和行输出等关键部件均是该厂自行设计制造的。上海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试制成功,揭开了上海市电视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发展的序幕。1959年,上海广播器材厂在101型电视机的基础上开发了104型37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并着手进行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该厂还研制成功110型40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和113型、114型电子管混合型黑白电视机以及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由于当时上海市未形成电视工业配套体系,每台电视机成本高达1500元以上,虽然国家采取补贴扶持政策,把零售价定为800元,但一般家庭仍然买不起,因而上海的电视机生产一直未形成批量规模。上海市电视机产品开发与发展缓慢。

1969年,上海建成国内第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并通过对美国宇宙飞船登月实况接收,意识到国内同国际电视工业的差距,决心迎头赶上。1970年1月,全国第一次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上海有15家单位25名有关人员参加。会后,成立上海市电视会战办公室,发动了仪表、机电、轻工、手工系统共35家工厂,研究所和大专院校,实施“大力发展黑白,同时搞彩电”的方针,大力开展晶体管电视机研制工作。1970年2月,金星金笔厂成立了10人彩色电视机试制小组,于7月1日前试制成功两台49厘米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式彩色电视机。同年2月28日,上海国光口琴厂建立了产品试制组,并于1970年4月30日试制成国内第一台全晶体管23厘米黑白电视机。该机首次采用ABS全塑外壳。同年,上海玩具十四厂建立了电视机研制小组,并于1971年“七一”前夕试制成功全晶体管23厘米黑白电视机。1971年4月29日,金星金笔厂又试制成金星牌C47厘米全晶体管单枪三束彩色电视机。同年9月,上海广播器材厂也试制成功上海牌429型全晶体管PAL制彩色电视机。

1972年,英雄牌228—1型23厘米全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和金星牌B40—A型全晶体管40厘米黑白电视机投入批量生产。同时,上海无线电三厂突破解码、锁相、会聚等技术关键,研制成功3S2型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并于次年投产153台。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于1972年2月指令上海无线电四厂研制生产晶体管黑白电视机,该厂组成以张元震为主的“三结合”试制组,不仅设计电视机电路,还设计制造高频头、行输出、偏转线圈、变压器、拉杆天线等电视机5大关键件。1973年,凯歌牌4D4型23厘米全晶体管电视、收音两用机投入批量生产。该机灵敏度高,图像清晰,能接收12个频道。同年,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也试制成飞跃牌9DS1型23厘米全晶体管电视机。1974年,凯歌牌电视机和星火牌电视机年产量突破1万台。同年,全市共生产电视机5.94万台,占全国电视机总产量的57.6%。

全晶体管电视机同电子管电视机相比,不仅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而且具有使用上的优越性。但是质量仍不尽如人意。此后,上海各电视机厂把解决电视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作为主攻目标。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开展质量攻关活动,在9DS1型电视机的结构、电路上作了改进。1975年7月,飞跃牌9DS1型电视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基本解决,该厂把经质量攻关后的9DS1型改为9DS4型。同年,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在远离市中心的青浦,对众多牌号的电视机进行实效试看,当模拟干扰的电吹风靠近电视机天线时,唯有飞跃牌电视机经得起考验,图像稳定清晰。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专业化生产,加速电视机生产步伐,1973年底国家召开广播电视规划会议,决定提高电视机标准化联合设计。由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电声研究所牵头。23厘米和31厘米通用机芯组由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任组长厂,开展了联合设计。经过四轮样机的论证改进,1975年正式定型,上海无线电十八厂把经改进的联合设计机型定为9D3型。全国联合设计过程中统一了高频头、行输出、偏转线圈、变压器等电视机4大部件的标准,带出了一批锗管、推拉开关等新型元器件,促进了元器件技术发展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此后,上海市诞生了一批更新换代产品,除凯歌牌4D7型、金星牌B23—1型、星火牌JDS3型、英雄牌228—3型外,还有上海第三纺织机械厂生产的东海牌3D—2型23厘米全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及上海无线电三十二厂生产的友谊牌JD16—1型40厘米全晶体管黑白电视机等。1977年,全国举行首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23厘米黑白电视机组中,凯歌牌4D7型获第一名,飞跃牌9D3型获第二名,星火牌JDS3型获第三名。40厘米黑白电视机组中,金星牌B40—725A型获第一名。

进入80年代,上海产电视机开始向集成化、全频道化发展。集成电路在电视机上的应用能简化电路结构,减少元器件数量,降低功耗,并有调试方便,可靠性好等优点。1979年,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电视机在上海问世,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牌4D14型和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飞跃牌12D4型31厘米集成电路电视机经生产定型后批量投放上市。这两种电视机,同1980年上市的上海电视一厂的金星牌B31-2型和上海电视十一厂的百合花牌D11-20型电视机,均采用HA-KC系列6块集成电路,虽然这套集成电路集成度不高,但它是沪产电视机从分立元器件型向集成电路型迈出的可喜的一步。在此同时,上海还研制出全频道电视机。1980年,上海供应星火牌JDS-8型、飞跃牌12D7型31厘米全频道黑白电视机及凯歌牌4D18U型40厘米全频道黑白电视机。尔后,上海各厂生产的黑白电视机都逐步实现了全频道化。

随着彩色电视机生产技术的引进,采用3块UPC集成电路分别承担通道、伴音和扫描电路功能,比采用6块HA—KC系列集成电路电视机电路结构更简化,外围元器件进一步减少。

1982年,上市的金星牌B31—4U型31厘米黑白电视机、B35—1U型37厘米黑白电视机和飞跃牌12D5型31厘米黑白电视机均采用UPC集成电路。由于TA集成电路的性能和成本都优于3块UPC集成电路,故上海各电视机厂均积极采用。1982年,上市的金星牌B31—1U2型31厘米黑白电视机、B35—2U型37厘米黑白电视机,凯歌牌4D22型、飞跃牌35D2—2型和百合花牌35—2U型37厘米黑白电视机,是全国第一批采用TA集成电路的电视机。尔后,沪产电视机大多采用TA集成电路。采用TA集成电路的飞跃牌35D2—2型37厘米双喇叭黑白电视机,产品生产长达8年,累计产量超过200万台,成为全国各种电视机中生命周期最长、拥有用户最多的品种。

1983年,上海电视机生产厂家主要有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三十二厂,上海电视一厂、十一厂和上海广播器材厂等。全市电视机总产量达188.85万台,占全国电视机总产量的22.26%。同年,飞跃牌12D1—4型、凯歌牌4D14U—3型、金星牌B31—1U1型31厘米黑白电视机,同时荣获首次向电视机产品颁发的国家质量银质奖。

上海电视一厂和上海无线电三厂、四厂在70年代分别生产过13674台、7249台、500台彩色电视机。但这些彩色电视机都因行业基础薄弱,整机质次价高,而未形成规模。直至全国3条彩色电视机引进项目之一的上海电视一厂彩色电视机工程于1982年竣工投产后,上海彩色电视机生产正式走上发展轨道。

1982年9月,上海电视一厂在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上投产了金星牌C37—40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1983年6月,上海广播器材厂在自行设计制造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上生产了上海牌Z656型56厘米彩色电视机和Z237—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金星牌、上海牌彩色电视机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于1985年也从日本分别引进47厘米彩色电视机机型,在本厂自行设计制造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上生产,并在消化、吸收国外彩色电视机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成凯歌牌4C3701型和飞跃牌C37D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上海电视一厂也研制成功金星牌C374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和C563型56厘米彩色电视机。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上海牌Z237—1A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1986年,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四厂又研制出飞跃牌47C2—2型、47C2—3型、凯歌牌4C4701型47厘米彩色电视机。1987年,上海电视十一厂在开发百合花牌D14—1型14厘米“迷你”型小屏幕黑白电视机的同时,开发了CD31—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这些机型的元器件国产化程度还很低。

1986年初,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组织上海电视一厂,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同荷兰飞利浦公司合作,建立以国产化元器件为基础的47厘米彩色电视机联合设计组。1988年,飞跃牌47C3—3型、凯歌牌4C4705型、金星牌C4710型47厘米立式彩色电视机,均采用两块飞利浦TDA系列集成电路,比其他机型的彩色电视机外围元器件减少50只左右。这些彩色电视机品种的开发成功表明上海产彩色电视机已走上自主开发独立设计的阶段。1988年,上海市电视机产量达472.8万台,占全国电视机总产量的19%;彩色电视机产量达到108.56万台,占全国彩色电视机总产量的10.6%。

1989年,“金星”、“凯歌”、“飞跃”、“上海”等主要牌号的彩色电视机均实现球面彩色电视机系列化,向立式化方向发展,生产厂着手开发直角平面彩色电视机品种。

1989年底,国内第一台飞跃牌47C5D型47厘米遥控多画面彩色电视机在沪诞生。这是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在1986年研制成功47C4D—4型双画面遥控彩色电视机的基础上研制的。该机是在一般遥控彩色电视机的基础上采用数字电路和微机系统,应用画中画技术。在双画面模式下,可以在屏幕一角产生一个小画面,以监视其他频道电视节目;在多画面模式下,可产生12个小画面,以显示不同频道的画像,还可以将存储体的图像在同一显示位置上一秒钟内反复读出。多画面彩色电视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上海市彩色电视机的研制开发,从引进原型机,开发国产化一型机和二型机的阶段,开始向数字化彩色电视机发展。

七、投影电视

1959年第四季度,上海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5英寸三管式彩色投影机样机。从1965年7月至1966年,试制1013型2英寸黑白大屏幕投影电视机样机3台。该产品的2英寸投影管由华东电子管厂试制,1.2米×0.9米投影屏幕由上海塑料厂试制,施密特纠正镜由劳动仪表厂试制。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产。1969年初,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电视研究所与上海广播器材厂协作试制4英寸黑白大屏幕投影电视机。4英寸投影管由南京电子管厂试制。投影屏幕1.65米×2米,由上海塑料厂试制。4英寸黑白大屏幕投影电视机,1970年提供给中央广播事业局3台,用于广播研究用。同年提供给苏州电视机厂1台,用于该厂试制样机。

上海无线电三十二厂在1973年2月研制电子管黑白投影电视机,并于同年9月试制成功4台友谊牌12频道SD2型投影电视机,12月通过设计定型,全年累计产量2934台。该机屏幕尺寸为1米×1.3米,连续工作时间为4小时,光栅几何失真小于或等于10%,屏幕亮度鉴别等级不低于6级。

1980年12月,上海无线电三十二厂友谊牌SY12C单管彩色投影电视机通过设计定型。该厂成为国内第一家定点生产彩色投影电视的厂家。1981年4月,该厂从日本进口三管彩色投影电视成套散件,组装后在国内销售。1982年12月,该厂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友谊牌SY372C型三管彩色投影电视机,1984年12月通过生产定型。该产品具有屏幕大、亮度高的特点,可供500人在明亮的室内环境下同时观看,广泛应用于电化教育、国防科研、文化娱乐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1983年,该产品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1985年12月,获电子工业部颁发的电子工业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12月,该厂研制成功72英寸和100英寸高亮度彩色投影屏幕并通过设计定型,翌年12月通过生产定型,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屏幕性能可达到80年代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是国产投影电视显像设备中最大的屏幕。从此,该厂投影屏幕生产形成系列。该两项产品1985年12月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机械电子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该厂于1988年12月开始投产自行试制的多菱牌GM型454厘米(200英寸)高亮度屏幕。该产品亮度高,观看角度大,集光性能好,图像清晰,色彩鲜艳,临场感强,屏幕是拼装铝箔凹面漫散反射屏幕,使用进口屏幕铝箔制造,可供1000到1500人观看。获1987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该厂于1985年12月开发SY3C—B型背透式彩色投影电视机。1989年1月投产国内第一套SB6C—Z4型六管高亮度广告系统彩色投影电视,可与摄像机、录像机配合使用,显示活动图像,也可与微机联接,显示文字、图像和数据,用于广告显示及宣传。

八、应用电视

1958年6月,上海无线电器材厂研制成功工业电视,并被送往北京工业展览会展出。1963年,上海无线电四厂开始研制4D2型工业电视。1965年9月,完成了正样试制任务,并生产10部。该产品摄像机采用全晶体管电路,接收采用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式电路,电子管作为预放器的输入级,从而提高整个摄像机的信噪比。1965年7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全晶体管黑白工业电视,为上海电子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20万倍电子显微镜配套。1970年,该厂又研制成功彩色摄像机、监视器和中心控制设备等配套产品。同年3月,以金星金笔厂为主,由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上海灯炮厂、中国科学院上海精密光学研究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组成激光大屏幕彩色应用电视试制小组。1971年12月,该试制小组试制成功1.8×1.5米彩色激光大屏幕应用电视,并交付国内第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作终端显示,用于接收美国阿波罗14、19号飞船登月飞行的实况,效果良好。

1972年,上海无线电四厂开发研制了5路遥控的4G1型和单路遥控的4G2型应用电视,1973年通过技术鉴定。两种产品首次采用了多路遥控技术,参与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圆满完成监视任务。

70年代后,应用电视的应用领域开始拓展。1974年,上海无线电四厂研制开发4G4型X线应用电视,1977年通过生产定型。在医学上,它可与各种X光机配用,供医院放射科用作骨、胃肠、心血管等X线检查诊断,还可使X线检查在亮室内实施。在工业上,可与探伤X光机配合,对金属件进行探伤。1978年,该机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6年,该厂研制4G6型特种耐辐照水下应用电视,于1985年通过样机鉴定。4G6型应用电视重量轻,摄像机仅1.5公斤,能经受高剂量辐射(1×10拉德的累积剂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被秦山核电站用于监视调换燃料时的实况,为国家填补了空白。1979年,该厂开始研制为海上石油钻井配套的专用设备4G5型水下应用电视、4L1型测量电视、4G7型全天候式低照度应用电视。4G5型水下应用电视于1980年通过样机鉴定。该机应用定焦镜头取景,对距、光圈大小可遥控,配有漏水报警装置,工作水深达200米。4L1型测量电视于1982年通过技术鉴定。该机具有对一维量(长度、宽度、厚度)的瞬态变化进行非接触实时测量,具有宽度数据显示、记录、分析、控制的功能,为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单晶提拉达到等径控制作出了贡献。4G7型全天候式低照度应用电视于1981年通过生产定型。该机具有“全天候”工作性能,在室内、室外均可工作,适用的照度范围很大(5~105勒克司),从中午阳光直射一直到黄昏均能通用,如配上不可见光源能夜视各种物件。其光圈、焦距、取景、衰减片、除尘、对讲等各种功能均可长距离控制(定1500米)。该设备曾参加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并圆满完成试验任务。该设备1982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

80年代以后,上海引进国外新技术,一方面继续扩展黑白应用电视的应用领域,同时积极发展彩色应用电视设备。在黑白应用电视的研制方面,上海无线电四厂于1980年开始研制微光应用电视,于1983年通过技术鉴定。1984年,上海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发了大中型电缆电视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居民住宅楼、大型工矿企业、轮船、列车等,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开展电化教育的有力工具,同时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1985年,上海无线电四厂应用微机技术研制成功4G12型应用电视。该产品采用8085微机和串行通讯传输技术,解决了远距离遥控问题和群控问题,使外围电路标准化、简单化,同时,能进行定时定点循环监视。同年,该厂又开始设计研制新一代X线应用电视系统,于1989年生产定型。该设备综合指标与国外80年代中期产品相当。1988年,该厂又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定型了4G16型系列应用电视。该机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清晰度高达800线,有6头群控监视功能,能自动报警、录像,达到了国外80年代中期产品水平,信噪比及非线性失真指标还略优于国外产品,元器件90%实现国产化,机械结构件全部国产化,1988年获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九、录像机

国内磁带录像机的试制始于1969年11月,上海录音器材厂与北京中央广播科学研究所合作试制成功LX—1型广播用四磁头黑白磁带录像机,采用4磁头国际标准,视频带宽400线,视频信噪比大于40分贝。该机为“八一四”工程配套,记录下美国阿波罗12~14号宇宙飞船登月实况。1970年12月,上海录音器材厂研制成功为“红四”工程配套的LX—02型1.5磁头垂直扫描式黑白磁带录像机,视频带宽260线,视频信噪比36分贝。同年12月,上海录音器材厂对LX—1型录像机进行部分改进,并投入批量生产,改型后的产品为LX—2型(第一指标)、LX—3型(第二指标)黑白录像机。1974年7月,LX—3型4磁头黑白录像机通过技术鉴定。1975年,上海录音器材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LX—11型广播用4磁头彩色录像机。该机主要用于彩色电视广播。

1979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春雷牌VHS式3X1型盒式彩色录像机,并投放市场。它是一种家用录像机,使用1.27厘米(1/2英寸)录像带。该机的试制和投产,为盒式彩色录像机进入国内家庭创造了条件。

同年11月,上海录音器材厂试制成功LX—20型小型盘式双磁头彩色录像机,为国内声画技术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该机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能够移动使用,黑白、彩色两用,可以随时把电视接收机上的图像和声音记录下来,或配上摄像机把剧场演出状况录下,再现于电视屏幕上。新华通讯社于1979年12月2日为此播发了电讯。LX—20型彩色录像机于1980年通过设计定型。该机经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新华医院等单位使用,效果良好。

1981年,上海无线电三厂引进组装日本彩色录像机。1982年,上海录音器材厂以引进组装日本WO2630型U型彩色录像机。两家工厂引进组装的录像机均批量生产,投放市场。

1982年,上海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VR8010型盒式彩色录像机,使用1.27厘米录像带。该机除磁头鼓组件、主导轴及集成电路3大件系进口外,机芯及电路部分均为自制。

1985~1986年,上海录音器材厂引进组装日本VO5630型彩色录像机,共生产1584台。该厂在引进机型的基础上,实现功能扩充,先后开发了VO5630E、VO5630H、VO5850E等彩色录像机。其中VO5850E编辑用彩色录像机获1985年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厂研制成功VP—8800型VHS放像机及其机芯,并通过技术鉴定。该机采用微机控制,具有自动开机、自动放像、自动倒带和静止、快速录像等功能,是国内首先采用全套国产化机芯的放像机。同年12月,该机生产技术获机械电子工业部颁发的电子工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成绩三等奖。

十、摄像机

1969年末,全国成立北京、上海、天津、成都4大彩色电视会战区,为国内彩色广播电视建台作技术、物质准备。上海广播器材厂作为上海会战区主要成员单位,承担1¼英寸三管式彩色电视摄像机研制任务。1970年11月,试制成功两套1¼英寸三管式彩色电视摄像机。同年在北京电视会议上作展示。1974年4月,试制成功3套产品装在该厂首辆彩色电视转播车上,提供给北京电视台。同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在首都中山公园转播了“五一”劳动节庆祝实况,获得成功。1973年,该厂为提供给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的4套1¼英寸摄像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整机灵敏度,使彩色更逼真。1976年开始,对1英寸三管式彩色摄像机作进一步改进,1978年设计定型为SCS—2型彩色摄像机。到1980年止,该厂累计生产各类摄像机55套。其中1¼英寸7套,1英寸48套。装备北京、上海、四川等10多个省市电视台及高校、科研、医疗单位。使用SCS—2型彩色电视摄像机的SCZ—3型彩色电视转播车分别获第八机械总局科学技术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上海无线电三厂引进组装日本摄像机,并投放市场。1982年,上海无线电四厂试制成功4GC2型三管式小型彩色摄像机,1984年设计定型,1986年8月生产定型。该机获1985年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十一、发射差转设备

民国16年,国人陈志贤独资开设华光电机厂,先后制成20、50瓦功率无线电广播发射机,后又扩充为100瓦,主机采用主振放大式。民国22年,受国际电信局令改制成为推挽式。此后,一些无线电制造厂都为各电台制造无线电广播发射机。其中宏音无线电公司为“合作”、“华美学术”、“运东”、“大众”等电台制造无线电广播发射机,其中功率最大为200瓦。

在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官僚资本介入上海电讯工业。民国19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建立上海电信机械制造厂,生产中功率短波无线电发射机。民国21年一二八事件后,亚洲电器公司职工自装短波无线电发射机,隐蔽地设在公司五楼屋顶,接通国际电信局,为抗日斗争作出贡献。解放前,上海地区无线电广播发射机主要为各电台的设立而制造,未能形成专业化生产。

50年代初,中央广播事业局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5家广播器材厂,自1952年开始研制7.5千瓦和20千瓦广播发射机。50年代末,上海地区开始研制电视发射设备。1959年,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规划要求,上海无线电器材厂、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制彩色电视发射设备,经一年努力完成主机。之后,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等原因未能继续进行。同期,上海无线电器材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5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成套设备,包括摄像机、同步机、监视器及中心控制台等,整套设备共有24个单元。

1970年初,全国第一次电视专业会议召开后,根据上海市工业交通办公室彩色电视会战组下达的任务,上海无线电三厂会同上海电视台、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于同年8月17日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VHF7.5千瓦12频道彩色电视发射设备,供设在安徽黄山电视中继台使用。由于国内彩色电视广播尚在规划之中。因此,只用于转发中央电视台黑白电视广播节目,为扩大华东地区的电视覆盖面起了重要作用。1973年,上海地区再次承担了国内自行设计制造彩色电视广播工程,由上海无线电三厂研制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于当年7月研制成功。该机前级激励采用晶体管化,末级采用栅极调制,于同年8月20日运往北京,安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翌年5月,生产第二套交付上海电视台使用。至1978年共生产了11套,分别安装在广州、福建、云南、黑龙江等电视台使用。同年,该厂还开发了3CE—10VHF彩色电视差转设备,于1976年底完成3套,交付江西897厂、浙江仙居县广播站试用。这些设备为发展国内彩色电视广播事业、增强电视信号传播手段作出了贡献。

1985年底,上海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部TR9950型全固态分米波段5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该机主要用于距省、市电视台较远的地区作VHF频段彩色电视差转台使用,具有VHF频段50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功能,可与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微波中继系统、摄像机或录像机等组合直接转发、播送电视节目。其电路设计方案先进,性能稳定,外形小巧,技术质量指标居国内先进水平。

80年代,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相继开始了调频广播。1983年,国家确定采用调频广播为国内广播覆盖的主要手段,发展小功率调频广播转播台。1984年,上海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TF7050型全固态5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该机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大功率调频广播发射机的激励器,是城乡发展单声道或立体声调频广播的理想设备,获1986年度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该厂再次试制成功TF7100型全固态频率合成1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至年底完成10部。

十二、微波中继机

1973年,上海一?一厂试制8500MC~8100MC频段的彩色电视微波中继机。是年末,该厂完成XZ—SCWI型彩色电视微波中继机2台样机。翌年“五一”节,该机与上海广播器材厂转播车配套,供北京电视台试用。同年12月,设计定型,这是国内研制生产的第一套彩色电视微波中继设备。上海一?一厂生产的XZ—SCWI型微波中继机,发射功率大于200毫瓦,可传输一路彩色或黑白电视信号和一路伴音信号,传输距离50公里。该机传输量高,机动性好,是可以移动的微波中继设备。1974~1978年,该厂共生产236套,供全国13个省市30家单位的电视台作实况转播或中转。1979年10月,上海一?一厂XZ—SCWII型固态微波电视中继机设计定型,是国内首次采用固态微波源的电视微波中继机,为新建的北京彩色电视台配套,样机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1981年获第四届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1985~1987年,共生产40套。1982年,该厂又研制XZ—WGS型彩色电视双工微波中继机,系多功能微波机中继机,该机采用全固态微波源,机柜为迭加式结构,双伴音通道,能同时收发一路彩色或黑白电视信号和一路伴音信号,还可同时收发一路广播信号或第二种语言,或通十二路载波电话。适用于广播电视干线下属的支线作中继站,或作为大型厂矿、机场、农村县社之间的广播电视转接、电话通讯、遥控遥测信号的传输等。该机为视频转接体制,可接2~3站,标称距离为50公里。1986年12月,该厂设计定型的XZ—W01型双工双路电视微波中继机,是双工三套机式,正向有两套完全独立的微波机,可同时传输两路电视信号,反向有一套微波机,可传输一套电视信号。且在传输电视信号的同时,两端站间可进行通话,双向可传输双伴音电视信号,如将传输电视信号的低频插箱换成传输雷达信号的低频插箱,便组成雷达图像传输电视信号,必要时也可中继接力2~3次视频转接,最大传输距离一般不超过150公里。该机1987年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XZ—W07型全固态广播电视微波中继设备由上海一?一厂1987年10月设计定型,系多功能用途组合式小型微波中继机,可传输一路电视和四路音频信号,可组合成单工单路、双工双路、单工双路等形式,既能移动转播电视实况,也能固定站使用,适用于市、地、县办广播电视部门的电视、调频广播、立体声节目传输。该设备1987年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此外,上海一?一厂还生产XZ—TXC型特高频图像收发讯机,S—G01型五路广播复用设备和XZ—W08型微波中继机。其中3台送安徽怀宁、甘肃兰州、河北石家庄试用。该机较TF7050型全固态5瓦调频广播发射机更具优越性,其信噪比大,抗干扰能力强,监视更为直观,更换频率简便,是县、市级广播电台较适宜的发射设备。

十三、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设备

国内利用卫星转播洲际之间的电视节目,是从1965年租用国际商用2号卫星开始的。1969年8月14日,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国家决定在上海建造通信卫星地面接收站(代号“八一四”工程),用此接收国际通信卫星3号转播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登月实况。“八一四”工程由上海市工交组军工组领导,同年9月2日,成立工程指挥部,指挥部由6家单位组成,上海无线电三厂为组长单位,有关工业局、工厂、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共271家单位,约2万人参加研制。卫星地面接收站主要由天线系统、放大系统、录像系统、机械系统、跟踪系统、配件系统等部分组成。9月10日,整个工程在市内全面铺开,10月3日,开始进行天线安装,10月11日,整个卫星地面站系统完成安装、对接、调试等工作。前后仅用71天,提前2天完成沪西地区任务。卫星地面接收站架设在上海。11月2日,在中国第一次接收到太平洋上空国际通信卫星3号转播的节目,电视图像、伴音和电话均清晰。11月14日,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到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登月和返回地面的全部实况,并通过屏幕进行摄像和制片。当彩色记录片送到中央,受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央军委领导的口头嘉奖。1970年1月4日,还接收到阿波罗13、14号宇宙飞船登月的实况。1972年,先后接收到阿波罗15、16、17号的实况转播。以后,又接收到苏联天空试验室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对接的实况等,性能、效果良好。1970年1月16日,该站首次接收到华东地区的气象云图。

该地面站是国内第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它是在电子、材料等基础工业薄弱,技术资料缺少,条件困难的情况下研制成功的。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的研制,有力推动了上海电子、机械、化工、元件、材料等基础工业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为上海地区电视工业以及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4年8月,上海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及5703厂等单位协作下,研制成功SP12—1型K波段卫星广播电视接收机。同年,该机参加电子工业部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样机观摩评比会”评比,主要技术指标及接口方式上基本达到有关技术要求。同年10月,该所还试制成功SP12S—1型卫星直播电视接收机。该机用来接收12兆赫卫星直播电视信号,并将其变成24路电视信号(任选两个频道),两路立体声伴音和两路立体声广播信号,通过电视发射机或共用天线电视系统转发到一般用户的电视接收机。该机的试制成功,对提高国内广播电视覆盖面及质量作出了贡献。

1985年4月,由上海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负责总体设计,上海无线电三厂、四厂、三十六厂,上海电视九厂,上海一?一厂和上海录音器材厂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卫星直播电视收转站首次联机试验成功。整个系统由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发射机、调频发射机、微波中继机、彩色摄像机、录像机、视频音频切换控制台、黑白监视器、彩色监视器、VHF发射天线等组成。它可对卫星直播电视节目进行接收和转发,也可自行编制电视节目进行现场和录像播送,并可对录像节目进行编辑等。可供县级广播电视台和大型厂矿企业作电视节目播送。该设备经接收国外广播卫星电视节目和模拟转发试验,图像清晰稳定,色彩鲜艳,音质悦耳。该站总系统的联试,规模之大,技术难度之高,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次联机试验成功,受到了国家经济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计划委员会等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的赞扬。

同一时期,上海广播器材厂于1985年8月试制成功WD—7—Ⅰ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收到了57E卫星转发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9月,该设备运抵宁夏六盘山电视台交付使用。同年10月,第二套设备参加航天工业部一院举办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展示会。1986年5月,该厂试制的WD—7—Ⅱ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通过航天工业部部级鉴定。该设备在1987年获航天工业部科技二等奖、上海市名优产品证书,并获得由中国卫星公司组织的国家级认证。1986年,该厂还为地质部“三海”大队勘探二号大型海上钻井船安装一套3米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电视设备在海洋作业船上落户国内属首次,从而丰富了长年在海上作业职工的文化生活。该设备在同年7月参与马来西亚国际博览会展出,受到外商好评。展出期间,上海广播器材厂与外商签订78万美元的合同,为国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进入国际市场闯出一条新路子。

同年,上海新亚无线电厂、上海有线电厂也先后研制生产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并分别形成了产品系列化。这些产品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天线抗风能力强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对于广大城乡,特别是山区、海岛、高原、丘陵和边远地区接收通信卫星转发的中央电视台节目更为适用。

1986年9月,上海广播器材厂、上海有线电厂和上海新亚无线电厂联合组建成立卫星通信广播设备公司,这是一家专营卫星电视接收站的实体性联营公司,承接2.8~7米8种尺寸11种规格的卫星电视接收站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以及技术咨询业务。该公司的成立,使卫星通信广播设备由国家计划调拨转为面向市场开放,进一步促使卫星通信广播设备成套产品的商品化。

同年8月,上海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和上海电视一厂共同研制成功SMR—IC波段卫星微波接收器,该接收器是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性能比较高及噪声温度低和本振稳定度高、国产化程度高等特点。经电子工业部第54研究所测试考核,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上80年代初同类产品水平。在此基础上,上海电视一厂通过自行设计研制成功WT450—1型4.5米直径卫星地面接收天线,以及由该天线与4兆赫65°K微波下变频器及WR500型C波段卫星电视接收机配套而成的金星牌CWZ450—1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分别在1989年底及1990年初通过技术鉴定。该设备可接收国产87.5E卫星转发中央电视一台、二台的电视节目,图像等级在4级以上,同时也具有接收国外卫星电视节目的能力。经洛阳某部队一年使用,图像清晰稳定,声音宏亮。

1986年后,上海广播器材厂、上海有线电厂和上海新亚无线电厂,分别形成年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50~100套的能力,其中上海广播器材厂至1989年底共生产125套。

十四、电视游戏机

1981年初,上海广播器材厂为探索电视游戏机的产品技术,组织了一种采用AY—8500系列电路的电视游戏机的小批量进口散件组装。此后,经过调研,选择了技术先进、整机电路简单,制造使用方便、适合个人与团体用户需要的研制方案。1982年3月,该厂着手进行MTG—8210型盒式电视游戏机的研制工作。经过一年多努力,攻克了游戏节目由ROM向EPOM转写和节目软件改变的技术难题,于1983年底研制成功,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并获得航天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2年7月,上海广播器材厂又将MTG—8210型机的盒式结构改为台式结构,并增加投币功能机构,供少年宫、青年宫、文化宫等游乐场所使用,改进后的产品定型为MTG—8220型。从1983年6月投产至1988年,共生产1821台。其中MTG—8210型盒式电视游戏机1619台,MTG—8220型台式电视游戏机202台。

1983年8月,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研制成功飞跃牌56Y1—1、2型大型立柜式彩色电视游戏机。当年投入批量生产,先后生产300余台。1983~1986年,该厂研制了立柜式、桌式和组合式3种大型电视游戏机。1988年9月,该厂又组装了“任天堂”游戏机200台,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同年9月,上海无线电四厂研制成功凯歌牌4YX1型盒式电视游戏机。该机能直接同各种不同规格的黑白、彩色电视机相联,当年生产200余台,后转让给浙江温州无线电四厂生产。

上海市电视游戏机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自1982年至1989年开发了6种型号,并由3家工厂生产了4种型号,累计产量达2300余台,但终因游戏机适销面狭窄,不适宜大型工厂大批量生产而未大力发展。

十五、电子琴

1960年3月,上海国光口琴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小型单音电子管电子琴。1962年,该厂又试制成功英雄牌H—1E型复音大型电子管电子琴。该琴采用62只电子管作为主要组成元件,具有手弹键盘两排,脚踏键板一组,音色增多,在主音一排键盘上可以弹奏复音。该琴试生产后,1965年出口加拿大200台。1964年,该厂开始研制晶体管电子琴。1965年7月,试制成功英雄牌K—2型落地式、三排键盘、复音、和声、多音色晶体管电子琴,全部采用国产晶体管元件。经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市轻工业局、市文教用品工业公司及上海音乐院校、有关研究单位等部门的专家鉴定,性能基本稳定,达到原设计要求。该琴共试制4台,其中2台被日本雅马哈公司认购。1966年,该新品项目上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产品项目主要设计人、青年职工沈宝荣被授予三等功。翌年,该厂受国防科学工作委员会的委托,为国内即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自动演奏《东方红》乐曲的电子演奏装置。经3个月日夜赶制,终于如期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先后研制2套,为国内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60年代中期,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电子琴研制和生产受到了限制,上海电子琴生产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80年代开始,上海电子琴研制和生产重新获得发展。1982年,上海中兴无线电厂首先推出嘉乐牌DZQ—2500和DZQ—3200系列电子琴,当年生产6000余台。其中DZQ—3200系列电子琴获1983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至1985年,该厂生产的电子琴有4种型号,年产量达20万台,占全国电子琴总产量60%以上。在产品功能上,首创电子节拍器和自动伴音装置,采用计算机辅助调试,使产品发音准确,音量幅度大,音色变化多,还具有完整的12平均律音阶。同时期,上海电声厂引进日本电子琴装配生产线,先后组装了高、中、低档5个层次的电子琴,掌握了生产中、高档电子琴生产的关键技术,使电子琴生产在国内达到较先进水平。

80年代中期,电子琴逐渐进入家庭,电子琴市场出现购销两旺的势头,进一步促进了电子琴生产发展。该时期,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二十一厂,上海开乐无线电厂,上海华新电子仪器厂相继生产了不同档次的电子琴产品。之后,上海生产厂家逐渐发展到30家,电子琴产品由最初的儿童玩具型发展到具有多功能、立体声高档电子琴。1986年9月,由上海音乐学院科技咨询服务部设计的SEP—1型电子钢琴在上海中兴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该琴全部采用国产元件制成,具有61个标准钢琴尺寸的键盘,其音色、音量模仿钢琴,作为普及音乐教育的工具。1987年11月,由电子工业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行全国电子琴“金音奖”评比,上海有6种型号产品获奖,占获奖总数46%。

至80年代末,经过激烈竞争,优胜劣汰,上海地区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工厂仅剩上海华新电子仪器厂、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开乐无线电厂等3家。这几家厂采用导电橡胶代替簧片,并改革键盘结构,广泛采用多功能集成电路,使电子琴质量稳步提高,产量逐步扩大。

十六、配套件

1.天线

60年代初期,随同晶体管收音机、电视机研制和开发,由各整机厂自行研制、生产、配套所需拉杆天线。1962年,上海无线电三厂为28A型晶体管收音机配套,试制成首批拉杆天线,可承受8000~10000次的拉拔试验,超过了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通过技术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1972年9月,上海无线电四厂研制成功凯歌牌4D4型23厘米黑白电视机配套所用的拉杆天线,并通过设计定型。1973年,上海一?一厂制成生产拉杆天线的联合机设备,每分钟可生产10支,月产量达4500支左右。1972年初,大庆五金厂到上海无线电三厂学习拉杆天线生产技术,当年12月该厂试制成晶体管收音机拉杆天线,1973年5月投入批量生产。同年7月,试制1~12频道3~5单元室外天线和SNT—1300室内天线。1973年该厂生产各类天线达8.34万支,提供给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无线电二厂、上海人民无线电厂、上海群益无线电厂、上海长空无线电厂、上海华丰无线电厂、上海玩具零件二厂作整机配套用。

与此同时,共用天线也开始发展。1979年,上海电视技术研究所与上海电视十六厂共同承接永兴路3套20层工房160路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工程。该系统采用四分配、四分支方式,成为上海第一套ST—1型共同天线系统。

1981年底,由上海电视十六厂、上海嵩山电子设备厂、上海电子管九厂3家单位联合组建成上海无线电三十六厂,成为天线专业生产厂。充分发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优势,满足各整机厂日益增长配套的需求,开发形成TL系列拉杆天线生产能力。1983年,试制成功SNT—1016—GWⅢ型彩电天线,为上海电视一厂37厘米彩色电视机配套,技术性能达到日立公司提供的配套件水平。同一时期,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四厂原自制配套的拉杆天线,转移给上海环球无线电零件工场、青浦天线厂生产。

1982年,上海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试制成功GV—5、CTV—8、GV—20型共用天线电视单频道接收天线和ST—1型前端放大器、ST—1型共用天线、电视调制器、GE型分支器、GE型分配器、GE型用户终端盒,从而使上海共用天线系统能配套生产。同年底,该所与上海无线电三十六厂共同为上海市第九百货商店共用天线系统提供整套设备,安装使用。

1983年10月,上海无线电三十六厂研制成功TW—CY—1—2型船用接收天线。1984年,该厂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试制成功室内电视有源天线。1985年试制成功TLA—85型差转天线,同时,建成天线制造业中首条TC系列拉杆天线流水生产线。1986年,TL9—220Ⅲ型产品获市、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2~1984年,上海无线电三十厂参照国外样品试制生产STW—UV—2型室外天线及SN—101型室内天线。1983年,上海电视九厂和上海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共同承担上海展览馆会议用闭路电视项目。1984年8月,完成上海石化总厂大型闭路电视工程,该工程为国内最大的一个电缆电视共用天线工程。

上海广播器材厂从1982年开始研制共用天线,1985年定型投产。该厂于1985年11月承接北京中南海闭路电视系统任务。1987年起,生产UHF频段的配套产品(均衡器、混合器、分波器、衰减器、频道滤波器、三分配器),提高共用天线的配套能力。1988年,承担了第一重型机器厂共用天线工程任务。上海金陵无线电厂在1983年设计定型共用天线关键部件GED—1A、GED—1B型单频放大器,GEK—1A、GEK—1B宽频带放大器,TEV—1天线放大器,1987年率先在天宝路住宅小区安装共用天线系统获得成功。同年,上海无线电仪器厂设计成功电缆电视系统,先后应用在铁路列车上,并承接了昆山县委招待所和上海炼油厂家属宿舍区的共用天线系统工程。1986年7月10日,由上海仪表电子科技工程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工业公司系统工程部、上海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上海无线电仪器厂、上海金陵无线电厂、上海无线电三十六厂、上海飞乐音响公司、上海电视九厂等9家单位,组成上海仪电视听系统联合体,共同承接宾馆、高层建筑视听工程、卫星直播收转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电缆光纤电视分配系统。

2.印制线路板

1963年9月,亚光胶木厂接受上海无线电研究所科研成果,土法上马,手工操作,为上海无线电三厂28A型、27A型晶体管收音机配套的单面印制板,开始进入小批量生产。1965年,该厂建成印制板车间,当年生产印制板120847块。其中除单面板外,还在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协助下,为大华仪表厂、热工仪表研究所等单位配套生产软性印制板。以后,为上海无线电七厂、上海自动化仪表二厂配套生产平面印制板,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配套生产多层印制板。至此,上海无线电二十厂成为上海生产印制板的主要厂家。

1966~1976年,上海无线电二十厂共生产各类印制板1485.14万块,除为晶体管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电话机、仪器仪表配套外,还为655计算机工程、905计算机甲机、丙机工程配套生产多层板。1978~1979年,该厂试制成功六层印制转子,为上海仪表电机厂直流盘式电机配套,并首创标记印制涂料,用于为飞跃牌12D1型黑白电视机配套的印制板。1979年后,该厂先后自美国引进感光贴膜设备、高精度数控钻床,使双面板生产用图形电镀法取代工艺导线法,用分层孔化法为计算机905乙机工程生产八层印制板。

为进一步提高印制板的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上海无线电二十厂从1982~1987年,先后从日本引进两条印制板生产线设备和建光机器厂联合试制引进线。这3条线以生产彩色电视机印制板为主。至1988年,该厂为全国21个省市45家电视机厂配套供应,市场占有率达70%左右,居全国首位。当年,该厂生产的印制板获美国UL安全性标准认可。同年起,产品出口境外。在1985、1989年全国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用印制板质量测试验证评比及彩色电视机印制板集中测试评比中名列榜首,还先后获市、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7年,上海无线电二十厂与澳大利亚PCL公司合作经营,建立普林电路板公司。年产双面、多层印制板3万平方米。为通信设备、雷达、计算机、导航仪器以及高级家用电器配套。并于1988年5月正式投产,产品质量达到美国IPC、MIL军用标准。部分产品出口。

1988年10月,上海无线电四厂为适应电子模拟线路板设计的需要,完成微机辅助印制板设计系统的设计定型。

为发展录像机、电子调谐器和通信设备用印制板,上海无线电二十厂又从意大利引进生产高密度高精度印制板关键设备,并于1989年12月投产。同年,为南京714厂生产的型号为VT—420E(UK)录像机提供了印制板实样,板面尺寸为330×240毫米,内有3320只孔,最小孔径为0.6毫米,最小焊盘为1.8毫米,最小导线宽度与间距均为0.2毫米,其中80%为自动插件孔,孔位精度为±0.05毫米。同时,于1988年着手试制适合于表面安装技术(SMT)高精度高密度的电调谐印制板,作为广播、电视、录像、卫星等设备用电子调谐器的重要配件。1990年进入批量生产,同年底通过机械电子工业部的技术鉴定,当年生产32.85万块。

上海无线电二十厂还开发了适用于电话机、遥控器、游戏机、电子琴等电子产品用的碳质导电层印制板;适用于电子照相机、汽车仪表等用的聚脂软性高密度挠性印制板;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打印机、电子办公设备、音响设备用的雕刻软性印制板。并为军事工业提供了软硬混合多层板,填补了国内空白。

3.电子变压器

上海最早由中雍无线电机厂和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民国19年制成低周率变压器和电源变压器。民国31年,万利电机厂开始少量生产小型变压器。1952年又研制成功接触式调压变压器,并投入批量生产,其中一部分产品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选用。

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自1966年形成变压器专业化生产能力后,产品有电源变压器、输入输出变压器、脉冲变压器等,用于收音机、扩音机和电视机。1967年2月,该厂CB—2—4型音频输出变压器开始为红灯牌收音机批量配套。1968年后,该厂集中科技力量,为655工程大型计算机和雷达、卫星、导弹等研制配套变压器。1974年,该厂研制并批量生产的DB—30—197型电源变压器,为飞跃牌9D3型23厘米黑白电视机等产品配套。在积极研制常规变压器的同时,该厂根据电子工业部制订的C型铁芯标准,在1967年开发生产C型变压器。该变压器具有性能好、效率高、节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和广播、通信等设备中。进入80年代,该厂作为电子工业部彩色电视机部件定点生产厂之一,于1981年10月研制并投产KB—65—1、KB—90—2型等彩色电视机用开关电源变压器,为金星牌C37—40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等产品配套。

与此同时,上海无线电三十三厂也于1980年起投产各类电讯变压器。上海电视配件厂逐步形成了电源变压器、行输出变压器等的批量生产能力。上海电视十七厂批量生产电源变压器和行推动变压器,年生产能力分别为180万只和70万只。

80年代,上海的电子变压器生产,不仅在产品的品种、数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在创优质名牌上也取得了成绩。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双灯牌黑白电视机用电源变压器于1985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上海电视配件厂双飞牌电源变压器于1986年获全国评比一等奖。1989年,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双灯牌KB—60—4、KB—60—7、KB—60—10型3种彩色电视机用开关电源变压器,在全国行业评比中,获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986~1989年,该厂的电源变压器和C型变压器还出口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和美国。

从1966年至1990年,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共为上海电视一厂,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二厂等单位电视机、收录音机及各类电讯设备配套变压器5720万只,其中常规产品电源变压器年产量为210万只左右。

4.回扫变压器和偏转线圈

1971年,上海电视一厂试制成功回扫变压器和偏转线圈,并移交给上海电视十五厂生产。1975年起,23厘米和31厘米黑白电视机生产批量逐年上升,回扫变压器和偏转线圈由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上海电视十五厂和江宁无线电厂专业生产,向各整机厂提供配套。生产的回扫变压器为立式结构,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均单个分别绕制,产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整机厂迅速发展的要求。1978年,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二十七厂研制成功高压包自动平绕机,一次可同时绕制10个高压绕组,绕好后用刀切开,成为单独的10个绕组,提高工效近10倍。1979年,上海电视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国内首创的31厘米黑白电视机用一体化回扫变压器,由于采用全密封结构,质量有所改进。以后,各专业厂也都研制开发一体化回扫变压器。但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回扫变压器的可靠性指标只能达到亚五级水平。

1984年,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从日本引进一体化变压器生产技术、环氧树脂真空灌封自动生产线以及高压包自动绕线机等先进生产设备,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使黑白电视机用回扫变压器的年产量达到100万只或彩色电视机回扫变压器年产量50万只的水平。1985年,上海电视配件厂也从日本引进了与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相同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从而使黑白电视机用回扫变压器在上海的配套能力达50%左右。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和上海电视配件厂于1986年又从日本引进彩色电视机一体化回扫变压器技术和流水生产线,以及有关测试设备,从而使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黑白电视机配套的一体化回扫变压器年产量达到200万只以上,为彩色电视机配套的一体化回扫变压器年产量达到100万只的能力,可靠性达到六级水平。在全国质量评比中,上海一体化回扫变压器多次被评为电子工业部的优质产品。

偏转线圈的研制工作与回扫变压器是同步进行的。1976年,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革新成功数控行包绕线机和数控帧包绕线机,提高工效3~4倍,装配后的偏转线圈一致性好。这两种绕线机由上海无线电专用设备厂生产后,在同行中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8年,上海电视配件厂生产的37厘米彩色电视机偏转线圈与上海电子管厂的COTY—29彩色显像管配套,翌年,达到年产50万只彩色电视机偏转线圈的生产水平。1990年,上海电视配件厂生产的47厘米彩色电视机偏转线圈为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的47厘米彩色显像管配套,达到年产100万只47厘米彩色电视机偏转线圈的能力。

5.注塑件

1956年,大年无线电零件厂开始生产晶体管收音机塑料外壳。1958年,该厂购进60克注塑机并推出58型晶体管收音机外壳。60年代,上海晶体管收音机迅速发展,品种不断增加。该厂陆续添置了60克和400克注塑机设备,配合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整机厂生产各种型号的晶体管收音机外壳。至1966年,该厂加工机壳塑件5大类、140多种,年耗塑料180吨。

80年代后,随着上海家用电子电器产品的发展,塑料加工及其技术也达到新水平。上海无线电三十厂不仅大量为各整机厂配套加工黑白、彩色电视机壳,收录机壳以及空调机、洗衣机、电冰箱用的规格不一、品种繁多的大型塑料件,还大量加工录音机芯、计数器等小型精密塑料件,以及加工大众桑塔纳轿车、施乐复印机等用的一批高档国产化塑料件。1980年起,为适应电视机的发展,上海人民无线电厂、上海无线电三十厂、上海电视一厂等单位先后从日本引进一批4000~7000克大型注塑机,形成年产大型塑料件300余万件的能力。

这一时期,应用塑料品种、数量也有较大的发展。有聚苯乙烯(PS)、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ABS、聚乙烯(PE)、聚丙烯(PP)、AS、有机玻璃(PMMA)、制笔塑料(372)、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尼龙66、1010、610、聚苯醚(PPO)、聚酯树脂(PBT、PEI)、聚砜(PSF)等10余种。仅上海无线电三十厂年耗量就达2000吨以上。随后,通过引进塑件二次加工设备,开发了塑件装饰工艺,改变了塑件外观质量。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于1985年2月建成全方位、多功能塑料应用测试室。引进国外包括机械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安全性能、化学性能在内的完整的塑料性能测试和分析仪器设备,不仅为本厂服务,也对外承接塑料测试业务和塑料应用技术服务。

6.录音机机芯

1980年初,上海无线电三厂率先从日本引进全套TN—65型录音机机芯散件进行组装,以后开始研制3X2V型录音机机芯(国家统一型号为LX—80型)。1981年,在全国录音机机芯经验交流会上,该机芯作为大会推广项目之一。翌年10月,通过电子工业部颁发的录音机机芯设计定型标准,成为上海第一只国产录音机机芯。该机芯具有放音、录音功能,并有自动停止机构,传动系统采用电子稳速电动机。1982年10月,该机芯提供给上海电声厂8022型收录机配套试用,性能基本稳定。同年,上海有5家厂开始研制国产录音机机芯,产量约3000只左右。

1984年初,上海华美无线电厂从日本引进小型盒式录音机机芯制造技术及设备,建立国内第一条录音机机芯生产线。批量生产顺风牌XPO1V、ZPO2V、ZPO3V和ZPO4U型4种盒式录音机机芯,共计64.9万只盒式录音机机芯,其中11万只返销日本市场。1985年,该厂又实施了中型盒式录音机机芯引进项目,同年10月竣工。产品为MF系列,全金属结构,具有单键录音、倒带/复听、快进/选听、停止/开盒等6档按键的功能,并有机械半自停功能,且可安装立体声磁头,适用于中档收录音机的配套和使用。至此,上海华美无线电厂成为录音机机芯生产专业厂,形成年产100万只录音机机芯的能力。

同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厂建成录音机机芯生产大楼,形成年产录音机机芯50万只的能力,先后批量生产了美多牌3X2F、3X5F型两种录音机机芯。

至80年代中期,国产录音机机芯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录音机质量评比的整机全部采用国产机芯,未有一台整机因机芯质量而失分,其中包括上海地区生产的录音机机芯。为此,从当年起国家停止大量进口机芯散件,以引进机芯生产技术和设备为主,为研制生产中高档录音机机芯打下基础。

1986年后,上海华美无线电厂自行开发生产XPO5V型三键放音机机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同年,该厂再次引进MF—RS中高档录音机机芯生产技术及设备。产品为原MF系列机芯的升级换代机芯,具有自动选曲、双卡、倍速复录等特点。项目投产后,形成年产60万只录音机机芯的能力。该厂于1988年、1989年又开发了S01型汽车放音机机芯和S50A型录音机机芯。其中S50A型录音机机芯是国外近年推出而国内尚未开发的一种新型中档机芯,项目总投资为690万元。该产品具有全自停、自动选曲功能并可单体或联体(双卡)组合配套,结构先进,功能齐全。自1989年7月投产至1990年3月止,生产了15万只,产品达到80年代末国际水平。

7.录音机磁头

70年代初,永建玩具厂开始生产环球牌701型盘式收录两用机,为了与盘式收录两用机配套,1972年研制盘式录音机用磁头。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大部分工序用手工操作,因此产量少,性能差。从1973年开始批量生产至1984年仅生产磁头122249只。随着盒式录音机的发展,为了满足国产和部分进口收录机维修的需要,该厂用国产原材料和现有设备、技术,于1979年开始研制盒式录音机用“HA”磁头,1980年投入小批量生产。至1981年上半年共生产“HA”磁头2000只。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第四机械工业部盒式磁头部标二级标准。1981年生产9523只,1982年生产8308只。

1981年10月,上海永建录音器材厂从日本引进盒式录音机R2072型单声道录放磁头及E2183型交流消音磁头的技术和设备。1982年11月,年产能力为100万套盒式单声道磁头的生产线正式投产,使磁头产量及质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生产R2072型磁头992516只,销售912353只。R2072型和E2183型磁头的技术性能符合部标(草案)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部标。R2072型录放磁头性能优于日本的同类产品水平,为上海牌L—316型、L—400型,春雷牌3L1型、3PL3型、3PL5型录音机配套。E2183型磁头适用于各种交流抹音收录机,由于采用双缝隙结构,更适用于高档录音机抹音之用,该产品获上海市1989年优质产品称号。基本解决了国内磁头制造的关键技术、设备和生产手段,为国内大批量生产收录机需用磁头配套创造了有利条件。1984年10月,该厂从日本引进双声道录放磁头生产技术及设备,前道零件加工生产技术及设备。1986年8月,盒式立体声磁头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TC821系列和TC211系列磁头各100万只。TC821、TC211系列磁头的质量、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80年代中期水平。该产品失真少,频响宽,寿命长,且符合国家标准,寿命分别达到1500小时,为国内同类产品中寿命最长的产品,适用于中高档收录机。TC821、TC211系列磁头经全国几十家单位使用,反映良好。1988年5月,为了扩大生产能力,该厂再次引进部分磁头生产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和工装夹具,对原引进项目填平补齐。扩产后,TC821磁头的日生产能力从4000只提高到8000只;TC211磁头从4000只提高到5000只。一年可增产各类磁头150万只。1986年以来,产品已跻身于国际市场,出口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1988年,该厂山峰牌TC821DK—2B双声道四磁迹录放磁头获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山峰牌TC821系列双声道录放磁头获上海市赶超优特产品称号。1989年,山峰牌R2B2a型二级录放磁头、EA2C1型二级消音磁头获全国质量评比一等奖。山峰牌E2382交流消音磁头获1989年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山峰牌2083、E2183、E2383型消音磁头获1989年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同年,该厂根据盒式录音机自动换向发展的趋势,引进四声道四磁迹磁头生产技术及部分设备、仪器仪表。1989年6月,TC621四声道四磁迹磁头正式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近10万只。

至1990年,上海永建录音器材厂发展成为年产1000万只磁头的专业生产厂,产品有6个系列,70多种规格。

8.电视调谐器

1958年,上海广播器材厂开始生产的1~5频道仿苏式T—2型电子管调谐器,年产10万只。1971年起,中兴童车厂为上海广播器材厂加工104—2型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的1~5频道调谐器。继后,为了满足试播8频道电视节目的要求,该厂与上海广播器材厂联合设计CSG73型1~12频道电子管调谐器。该产品较前仿苏式的调谐器结构紧凑,安装方便,性能稳定。1974年,上海星际无线电厂开始成为生产调谐器专业化的企业,产品商标为星际牌。同年4月,上海无线电九厂也开始研制调谐器。6月,试制成功滚筒式公用微调高频头,为凯歌牌4D4型电视机一次配套成功。1974年初,在公用微调的基础上,又开始试制独立微调结构的调谐器。

为了加速电视机的发展,在第四机械工业部的组织下,由上海无线电九厂牵头,丹东电视配件厂、山西八五?厂,上海星际无线电厂等单位参加,成立了调谐器联合设计组。于1974年底,以上海无线电九厂为主,开发成功国内第一只KP12型晶体管滚筒式独立微调高频头,并通过了生产定型。该产品图像中频为37兆赫,各频道增益大于或等于20分贝,寿命10000次。联合设计组统一了全国调谐器的关键零件及尺寸,制定了技术标准,规定了技术文件。为国内各调谐器专业厂上马生产(VHF)机械式调谐器,创造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条件。70年代,上海无线电九厂生产的卫星牌调谐器,为上海地区电视机主要配套件。1975年起,上海电视十三厂先后生产星光牌宝塔式KP12型调谐器,且有相当市场占有量。1977年后,上海星际无线电厂、上海电视十三厂、上海电视十四厂、上海金陵无线电厂等企业,成为调谐器的专业生产厂。

1980年,上海星际无线电厂和上海金陵无线电厂相继通过KP12—3A(VHF)机械调谐器的设计定型。该产品与特高频(UHF)调谐器配套使用于全频道电视机,可接收1~48频道的电视节目。1985年,国家标准规定,将电视中间频率由37兆赫改为38兆赫。上海电视调谐器生产的各厂家,较快执行国标,通过了中间频率38兆赫机械调谐器的生产定型。

1989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要求黑白电视机标准作修改,VHF机调端子泄漏电压指标小于或等于50分贝微伏。这是全国调谐器生产厂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课题,上海金陵无线电厂以用户需要为第一,经过一年的反复试制,终于攻下难关,通过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产品商标为棱光牌。1990年,棱光牌调谐器年销售量达500万只,为上海市场占有率的70.35%,列全国同行之首。

上海复旦电容器厂从1978年起试制特高频机械调谐器,于1979年完成了TJT—2型调谐器设计定型,产品商标为复旦牌,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部标要求,并在国内第一批全频道电视机中获得运用。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特高频机械调谐器的空白。至1990年,该厂形成了年产144万只的生产能力。1982年,上海金陵无线电厂完成了TJT—2A(UHF)调谐器的设计、生产定型,它与带U插口的(VHF)调谐器配套,组成了全频道调谐器,接收范围为13~57频道。1989年,UHF机械调谐器实际年产达171.45万只,居上海地区首位。

1983年,上海电视十三厂从日本引进VHF机调以及电子式TNS—1831型调谐器生产线,组建成上海电视调谐器厂,生产申牌调谐器,该厂成为国内最早生产电子调谐器的厂家之一。1984年起,该厂先后从国外引进TDQ—2型、TDQ—3型小型化电子调谐器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产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能与国内外各种机型的彩色、黑白电视机配套。1985年,又将TDQ—1型电子调谐器率先应用于大屏幕黑白电视机上,从而开拓了新的市场,延长了大屏幕黑白电视机的寿命。1983年到1986年连续4年,上海电视调谐器厂的电子调谐器产量始终占全国同行业的第一位。

1985年起,上海金陵无线电厂先后3次从国外引进电子调谐器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项目总投资2081万元人民币,其中外汇382万美元,年生产电子调谐器能力为150万只。1986年起,推出的TDQ—3系列电子调谐器为“七五”期间上海彩色电视机配套起着有效的保证作用。1987年,该厂被电子工业部评为彩色电视机国产化工作先进单位。通过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很快掌握了电子调谐器的生产技术,产品性能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并具备了自行开发各种制式小型化的电子调谐器能力。

上海电视调谐器厂采用片状元器件,进行表面贴装技术生产,装配均自动粘结、自动插件、自动焊接。产品趋向超小型和国际流行的触摸式的全频道电子调谐器,能生产多制式产品。1990年,出口机械式调谐器51万只,电子调谐器29.18万只。

至1990年,上海调谐器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可年产机械式调谐器704.06万只,电子调谐器89.93万只,逐步成为国内调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


原回复:

  • 曾经的历史(上海无线电) asdfhjkl 2010年1月5日 14:28:14
    • 全文太杂,专讲收音机即可。收音机中尚缺上海收音机产业中‘最后的贵族’--林伯龙创立的品牌《伯龙牌》收音机。其中HS--500数调收音机为我国首创。 永叙 2010年1月5日 14:58:31
      • 再首创也是仿SONY的。 richhardlu 2010年1月5日 15:00:54
    • :曾经的历史(上海无线电) bg6iqe 2010年1月5日 15:13:45
    • 内容比较丰富。但很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是没涉及到,例如上无1、2、3、4厂到底何时如何成立和解散的等等。还有,1958年中国唱片厂生产的电子管收唱两用机不是中国的第一台,此前已有上海无线电厂和上广电生产。 冰咖啡 2010年1月5日 16:49:32
    • 上海录音器材厂生产的821单速电唱机应该在C94型四速电唱机之前,文中没有提到。木壳的821单速电唱机是否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唱机呢?请教。 十字车 2013年12月6日 15:15:52
    • 美多28A的拉杆天线应该不是1962年生产投产的吧。 合金钢盔 2013年12月6日 15:38:15
    • 收藏!-----曾经的历史(上海无线电) hp34401a 2013年12月9日 13:04:35
    • 收藏了!----对asdfhjkl兄的辛勤劳动致礼! hifi99 2013年12月9日 13:35:52

--- Signature ---

网络搬运工

举报
举报主题
相关跟贴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