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3655 20-09-27 12:16


本文转载于网络。

黑龙江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黑龙江地区20世纪30年代以前,只有外国人开设的无线电修理行(社)。

1925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开设了无线电技术课程,开始传授无线电技术。1923年,东三省联省无线电电台副台长刘瀚用当时军用的马可尼野战电话单机改装成50瓦广播发射机,自装话筒和收音机,进行无线广播试验,获得成功。经过筹备,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装发射机、自主创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广播。此后广播影响不断扩大,1928年底哈尔滨市拥有收音机1 200多台。1932年2月5日哈尔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日本侵略者利用无线电广播作为工具,向中国人民进行奴化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利用无线广播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推广简易低功能收音机,强制短波机登记,切断短波线路,不准收听中国、苏联广播。40年代开始由中国人经营的维修业务行(社)在黑龙江面市。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工业起步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1958年,黑龙江省的电子工业(当时称无线电工业)开始起步,无线电技术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全省出现矿石收音机热潮。一.    电子管收音机 1957年12月,黑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拨出9万元资金,抽调20多名职工,和南京292技工学校10名学员,筹建了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建厂初期就开始试制5灯交流收音机,并进行小批量生产,产品投放市场深受用户欢迎。为解决本省边远农村缺少电源,广大农民听不到广播的困难, 1958年初,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技术人员鄂岳等,在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段瑞君等人配合下试制成功六灯直流电子管四用(收音、放唱片、话筒、对讲)母子收音机,这种收音机可带50只喇叭,电源利用龙江电工厂生产的半导体热偶发电器,适合于偏远、无交流电源又不通有线广播的公社或大队建立小片有线广播网使用。1958年4月定名为“星火牌”并投产。《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这项成果。产品除供应本省外,还供应福建、广西、内蒙古十几个省、自治区。当年生产2 484台,第二年生产4 818台,两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万元。1960年产品更新,母子收音机停产。

1958年12月,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孙福根等试制成功交流6灯电子管收音机。1959年9月哈尔滨元件厂(生产电阻、电容器和舌簧扬声器)并入哈尔滨广播器材厂。1962年8月哈尔滨无线电厂并入哈尔滨广播器材厂。1959-1963年该厂生产的交流电子管收音机有三灯、六灯、七灯和单波段、多波段等10个品种。5年累计生产交流收音机9 583台,平均年产量近2 000台。交流电子管收音机于1964年停产。60年代开始,各种款式的晶体管收音机逐步上市,电子管收音机滞销。1979年电子管收音机又畅销起来,1980至1982年,佳木斯电子仪器厂、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兰西电子元件厂、虎林晶体管厂、宁安电子仪器厂等11个工厂又纷纷生产电子管收音机,3年共生产37 643部。 

二.    晶体管收音机 1958年哈尔滨新生开关厂从一机部电机科学研究院得到0.2克锗单晶片,由工程师何德和负责,参照国外工艺技术开始研制锗二、三极管。6月何德和、周德宜、缪德培、徐梦然等4人试制成点接触式锗检波二极管。7月,哈尔滨新生开关厂半导体研究室在省公安厅领导倡导下,参照国外样机(日本产,由何德和妻子从日本购回)开始研制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由何德和任技术总负责、何柏林、王恩荣、马太林、沈木周等10余人组成研制组。从元器件研制入手,经过日夜苦战,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电机科学院和北京电子管厂的协作下,首先试制成功关键的器件——晶体管,此后扬声器、空气可变电容器、中周、变压器、电位器、磁棒等难关逐个攻克。仅用38天时间,在9月28日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用自制小型元器件装配的中波超外差式袖珍半导体收音机,首批共试制样机8台,向1958年国庆节献礼,样机由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时使用。国庆节后,向公安部、国家科委作了汇报,受到鼓励,要求进一步完善,提高质量。经过一年的筹备,1959年末投入批量生产, 定名为松花江牌601型半导体收音机。促进了哈尔滨市广播工业和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等工业的发展。

 

 

 

 

 

1960年,以半导体研究室和收音机试制人员为基础,成立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批量生产袖珍收音机。1963年全国首届半导体收音机评比,松花江牌601型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评为一等奖(196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三版有报道)。1968年1月该厂划归黑龙江省无线电工业公司领导,更名为黑龙江省半导体收音机厂,1970年1月工厂划归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局领导,更名为哈尔滨无线电四厂,成为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的专业厂。是年,该厂研制成功4J5型六管二波段袖珍半导体收音机。1974年,孙振等研制成7404B型台式半导体收音机。1970~1985年先后研制和生产了6种袖珍式、2种便携式、12种台式晶体管收音机,累计产量669 805部。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于1963年1月研制成功天鹅牌402型再生式中波四管台式半导体收音机,当年生产1 990部,1965年产量达到万部,至1966年累计生产2万部。该机物美价廉,深受用户,尤其是农村用户的欢迎。1966年,该厂因接受发射机生产任务,将天鹅牌402型再生式中波四管台式半导体收音机移交给新建的阿城无线电厂(1973年1月,国营8233厂从五常县山河屯搬迁到阿城,阿城无线电厂与其合并,厂名为曙光无线电厂,同年7月又与国营8233厂分开,改名为黑龙江无线电一厂,成为收音机生产专业厂)生产,当年生产353台。1967年,阿城无线电厂试制成功403型四管三波段超外差式半导体收音机,该机以4只晶体管代替7只晶体管,灵敏度高、音质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机的试制成功使产品从再生式单波段发展到超外差式多波段。从接产402型晶体管收音机后,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又先后设计生产了3种袖珍式、4种便携式、12种台式收音机,1968~1983年累计产量为859 061部。1981年以后收音机滞销,工厂改产收录机。

1966年1月,齐齐哈尔北方无线电厂也试制成6管超外差晶体管收音机并小批量生产。1969年12月12日哈尔滨市有机玻璃制品厂制造出全国第一台低压袖珍超外差晶体管收音机。1973年收音机畅销期间,哈尔滨无线电六厂生产了台灯式(BP-501型)、镜台式收音机。此外,佳木斯无线电三厂、佳木斯元件一厂、木兰无线电厂、兰西电子元件厂、龙镇无线电厂、富拉尔基电子仪器厂等也小批量生产过晶体管台式收音机。 三.    落地式收音机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为适应市场需求,1980年生产了落地式收唱两用机,至1983年累计生产17 672部,其中美歌牌804C型落地式收唱两用机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哈尔滨无线电四厂1981年生产两用机1237部。黑龙江无线电一厂1982年生产两用机2 604部。上述三个厂家自1980年起4年中累计生产落地式收音机25 392台。鸡西无线电一厂生产DC-5、DC-6等型号两用机6 704部。此外,1980至1983年期间,还有哈尔滨无线电仪器厂、佳木斯电子仪器厂、齐齐哈尔北方无线电二厂、牡丹江无线电二厂、林甸无线电厂、木兰无线电厂等14个厂共生产落地式(其中有部分是收唱两用机)收音机3 901部。 四.    调频立体声接收机 为掌握立体声接收技术和生产立体声收录机做准备,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与省科委签订了研制调频调幅立体声收音机新产品的试制合同。冯连弟为研制组长,李日聚主设计,于1980年7月开始试制。当时国内尚缺配套的元件、部件,工厂自行设计、制造了电平显示表、灯光度盘、鉴频器、立体声解码器用的电感器等关键部件。1980年12月完成试验样机,经专家论证审定后,1981年6月完成3部正式样机,型号为4811型,1981年12月4日通过设计定型,属国内首家。该机为交流供电的台式二级机,配两只音箱,立体声感明显、层次清晰、频响宽、失真小、功率储备大。主要技术条件:中波525~1605千赫,短波Ⅰ3.9~9兆赫,短波Ⅱ9~18兆赫,调频段(FM)88~108兆赫。整机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立体声解码器使用国产LA 433011型集成电路,便于组织生产和维修。此机属科研产品,仅制样机3部。因无录音部分,未投入生产,但使黑龙江省生产的收音机由单声道发展到立体声双声道,为研制、生产立体声收录机培养和训练了技术队伍。1974年省无线电器材公司建立后,通过国家外贸部门组织出口了少量收音机。黑龙江无线电一厂1975年向东南亚地区出口梳妆台式收音机50台。哈尔滨无线电六厂1975年向香港出口台灯式收音机2 000台。70年代末起,收音机生产逐年增长,1981年产量达49.32万部。1982年起,由于收录机的兴起,使收音机、落地式收唱两用机和电唱机的产量迅速下降。1982-1985年累计生产收音机108 919台,平均年产量2.7万台,仅为1976-1981年平均年产量的12.4%。1984年,落地式收唱两用机和电唱机停产。1986年,普通型收音机也基本停产。到1984年全省累计生产各种收音机181.4万部。

———————————————————————————————————————————————————————————————————————————————————

吉林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建国前,吉林省的无线电工业是从伪满时期开始建立的。收音机产品生产最早始于沦陷时期的1942年3月,以日本松下无线株式会社为主要股东,松下幸之助为社长的伪“满洲无线工业株式会社”在新京(今长春)以日本产电子元器件、自制木质机壳、冲压连接件生产四灯再生式电子管收音机。1945年因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而中止。国民党占领时期,残存的一点工业基础全部遭到破坏。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时,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无线电企业被战争破坏殆尽,无线电工业几乎是空白,只有长春、吉林等主要城市有几家无线电修理铺和少量的电台维修人员,能维修日伪时期生产的电唱机、收音机。建国后,吉林省无线电修理业逐步兴起,并由单纯修理发展为简单的装配。

一.    电子管收音机 1950年11月,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由沈阳迁入长春。该厂于1949年初在沈阳建立,属东北人民广播电台管理。1950年l0月,抗美援朝开始,鉴于战争因素,沈阳的部分工厂往北转移。同年11月初,原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决定:将沈阳的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搬迁到长春,这是吉林省第一家无线电企业。主要生产50—150瓦扩大机、12—25瓦高音喇叭。产品除供应东北各地外,还畅销张家口、内蒙等地。 1951年6月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迅速扩大,由原来的38人增加到200多人,除生产15—25瓦扩大机外,还生产仿苏六灯三波段外差式交流电子管收音机。1954年东北行政区撤消。同年11月,因隶属关系变更等原因,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将北京广播器材厂、天津广播器材厂、上海广播器材厂移交给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管理,撤消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该厂的大部分人员、设备,分别合并到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广播器材厂,其中一部分迁到北京双桥组建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解体。留下来的少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了几个修理组,主要维修收音机、电唱机, 成为后来发展吉林省电子工业的重要力量。1954年后,贯彻党中央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一化三改”,全省各地先后组成了无线电修配合作社(组)。1954年7月20日,长春市由8名五级电气修理工、两名徒工和一名会计组成了无线电修配合作组,当时资金为1 000元(旧币)及两块仪表和几把电烙铁,使得长春市无线电修配业从零散的个体经营,走向集体经营的道路。1956年2月21日合作化高潮时,无线电修配合作组正式转为无线电修配合作社,人员已发展到五、六十人。除修理收音机、扩大机等产品外,还生产小型变压器、矿石收音机、2W—3W扩音机等,同时开始装配五灯超外差式电子管收音机,由多年从事无线电修理的工人仿制组装而成,这项新产品虽然还很不成熟,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初期,吉林市有四、五家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无线电修理铺。其中有生产能力的“白山无线电社”和“金兴号无线电修理处”发展到几十人。主要维修收音机、扩大机、并能自制线圈、变压器等零配件。根据买方的需要,还生产了一定数量的扩大机,也装配过普及型电子管收音机。1956年相继停业。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掀起全民办无线电,地方电子工业厂点猛增到三十多家。但是由于土法上马,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次价高、产销脱节等问题,不久,大部分被调整下马。1958年5月9日,吉林省广播事业局利用吉林省广播电台修理部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成立了吉林省广播电台器材厂,郝吉明任厂长。1959年1月24日,吉林省广播电台器材厂与广播电台服务部合并,成立吉林省广播器材厂,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以125平方米的简易泥板房为生产车间,利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当年生产电子管式五灯交流收音机2 006台。1960年,试制生产电子管七灯交流收音机500余台。同年,在吉林省广播事业局的支持下,新建生产车间和生产办公楼,并添置了生产设备、仪器,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1958年11月15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几个无线电修配合作社和市电台服务部的部分人员合并,转为地方国营,命名为长春市广播器材厂。以无线电修理为主,开始进入工业生产,再次仿制开发六灯超外差式电子管收音机,产品得以完善,正式命名为雄狮牌,在当时较有影响,成为以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生产产品。吉林市广播局在1958年参加第一机械工业部十局召开的会议后,决定将市广播电台服务部扩建成吉林市广播器材修造厂,这是吉林市第一个国营无线电企业。工厂成立后,派人去上海等地学习电子管收音机生产技术,并试制生产出第一批“白山牌”电子管收音机。两个广播器材厂的建立,是吉林省无线电行业由修配转向制造的开始,也标志着吉林省电子工业开始起步。1959年2月至9月,长通街电机厂扬声器车间及朝阳区无线电器件厂先后并入长春市广播器材厂,1959年9月,长春市无线电器材厂并人长春市广播器材厂。至1960年6月更名为长春市无线电厂,共生产四种型号,电子管收音机质量达到国家标准。1961年1月12日,吉林省无线电厂成立。6月21日,吉林省广播事业局和吉林省重工业厅协商决定将省广播器材厂并入省无线电厂。同年7月1日,两厂正式合并,仍用吉林省无线电厂厂名,当年生产长春牌电子管七灯交流收音机700台。同年7月15日,省机械工业厅隶属无线电行业企业进行调整,决定保留吉林省无线电厂,扩充长春市无线电厂,将长春市中原无线电厂元件车间、长春远东耐火材料厂高频瓷件车间并人长春市无线电厂。1962年6月1日.根据吉林省人委第二次企业调整方案,长春市无线电厂与省无线电厂正式合并,延用吉林省无线电厂厂名,成为吉林省唯一的无线电整机生产厂家(1965年由以广播设备制造业为主转为以雷达制造业为主)。1962年,长春市无线电厂生产的六灯收音机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进入正常生产。根据吉林省重工业厅指令性计划,全年共生产7 500台六灯收音机,一季度实际完成1 500台,二季度可望完成1 600台,下半年计划完成4 400台。6月1日两厂合并后,集中了两厂的生产能力,加强了技术力量,工厂生产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共生产六灯收音机7 174台、七灯收音机713台。1963年9月12日,吉林省无线电厂由杨士越负责试制的梅花鹿牌62—01型六灯三波段电子管收音机通过吉林省重工业厅组织的产品鉴定,产品达到1960年至1961年全国广播接收机评比会要求的同级收音机一等水平。但鉴于半导体收音机的广阔发展前景,当年共生产5 273台后停止生产,从而结束了长春市电子管收音机生产的历史。

二.    晶体管收音机 1960年,吉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半导体研究室试制成功吉林省第一台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成为吉林省半导体收音机产品开发的起点。为了适应收音机进入家庭生活需要,1963年初,吉林省无线电厂由范垂凡负责,试制成功梅花鹿牌半导体两管和三管台式收音机,是当时国内新开发的产品。同年6月17日,正式提出“JB263型来复式两管半导体台式收音机设计任务书”和“JB363型来复式三管半导体台式收音机设计任务书”,两项新产品分别于7月3日和11月16日获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投产。从此,掀开了吉林省半导体收音机生产的历史。吉林省无线电厂在简单的生产条件下,以木桌为工作台,手工操作装机调试,至年末共生产两种型号收音机13 272台。同年7月,该厂试制成功B636型六管台式半导体收音机,11月通过部属第十二研究所鉴定后投产。该产品在1964年9月全国收音机评比会上荣获一等奖(第三名)。与此同时,由李英宏负责,在JB363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试制成功B464型三管半导体台式收音机。1964年3月,通过部属第十二研究所鉴定, 9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批量生产。该产品荣获1964年第四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二等奖(第九名)。两项新产品成为1965年吉林省无线电厂的主要生产产品。

 

1964年,根据半导体收音机几年来在全国的快速发展,第四机械工业部地方工业司以电传下达了“不要再继续生产两管收音机”的指令。吉林省重工业厅鉴于吉林省无线电厂与商业部门及广播电视部门已签订的25 247台销售合同,6月末已生产并交货20 157台,尚有5 090台尚未交货,工厂已经投料1 000台件,加之由于两管机与三管机相比音量与选择性基本相近,仅灵敏度稍差(据工厂派人外出试听证实,在同一条件,三管机可收听二十个台左右,两管机能收听十七个台左右),在已销售十余个省的广播事业部门纷纷来信,要求订购两管机,而三管半导体收音机的生产准备工作在8月份才能就绪等方面实际情况,报请第四机械工业部继续生产两管半导体收音机。使吉林省无线电厂两管半导体收音机又延续生产时间,满足了市场需求。1965年初,吉林省无线电厂先后试制成功了JB664型9V三级六晶体管超外差袖珍式收音机(由第四机械工业部下达的任务)及JB764型四级四晶体管超外差台式收音机(由省科委下达的任务)。两项新产品于3月16日同时通过由省重工业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其中JB764型收音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根据市场需求没有投产;JB664型收音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部颁标准规定的三级要求,同意投产。该机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声音清晰、宏亮、造型美观、体积小,便于携带。省重工业厅、商业厅共同制定其试行出厂价格每台80元,批发价格86.6元,零售价格97元。得到部领导的好评投放市场后,颇受用户欢迎,至年末共生产930台。该机成为工厂以后多年生产的袖珍机的原始机型。吉林省无线电厂成为中国第一家袖珍半导体收音机定点企业。

同年5月,吉林省无线电厂经过一年时间努力,试制成功5台适合边远山区使用的梅花鹿牌166型两波段半导体六管台式收音机样机,当年共生产该机1 491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到1976年,吉林省电子工业在挫折中进入曲折发展时期。1966年8月8日第四机械工业部召开“小三线”规划会议,提出将吉林市无线电厂、通化市电子仪器厂、吉林省无线电厂的一部分,搬迁到“小三线”地区。同年,根据吉林省重工业厅决定,经第四机械工业部同意,为支援吉林省“小三线”建设,调整吉林省电子工业布局,将吉林省无线电厂多年试制生产的三管、四管、六管台式半导体收音机产品及其相应的图纸资料、工模具及用于流水线上的全部仪器、93名职工一并转给通化无线电厂,使长春市刚刚发展起来的收音机产品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期间1至4月吉林省无线电厂共生产三、四管台式收音机16 254台,6月底前可完成半成品6 746台,计23 000台)。1967年,长春市收音机产品生产处于历史的“低谷”。一是由于产品及相应生产人员、设备的调迁,生产出现单一产品(六管半导体袖珍收音机)的局面;二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业企业已处于半停产的状态。当年,850名职工的吉林省无线电厂仅生产六管半导体袖珍收音机2 316台(主要为上半年生产)。1968年4、5月份,吉林省无线电厂生产开始逐渐恢复,产量缓慢上升。1970年六管半导体袖珍收音机产量为15 583台。1970年12月28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吉林省无线电厂更名为长春市无线电一厂。1972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由李晔、孙国斌、邰靖负责,对JB664型半导体收音机进行改进设计,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先后开发出吉林省第二代袖珍机产品梅花鹿牌672—1型及672—1A型两种新型号的3V六管半导体袖珍式收音机,次年相继投产,每台出厂价格32元,销售价格36元。该机供电将9伏电池改为3伏5号电池,降低了使用电池的费用,更受群众欢迎。工厂自行建造的收音机流水装配生产线投入使用,当年收音机产品产量一跃至50 504台,是上一年的6.88倍,产品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这两项新产品在1973年秋季广州产品交易会上,被外商选中,从1973年8月首批出口,产品远销东欧,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赢得很高信誉,被国外用户誉为“袖珍之冠”。至1975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六管半导体袖珍收音机年产量突破20万台,是前八年半导体收音机产量总和的1.16倍。

1977年,在工业学大庆的活动中,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提出了“77年打基础、78年迈大步、79年办成大庆式企业”的口号。由邰靖、孙英立、李晔负责,先后试制成功ST1型台式收音机及4X—2型、4X—3型、4X—4型三种型号六管半导体袖珍型收音机并相继投产,彻底突破了十年来单一的产品结构。全年共生产半导体收音机115 819台,其中各式收音机819台,袖珍型半导体收音机 115 000台。

1980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由杨宏、何东光负责,试制成功4F15薄型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    1980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长春市半导体二厂亦相继组织收音机产品生产。全年收音机总产量达327 058台,其中长春市无线电二厂生产台式半体收音机22 798名,长春市半导体二厂生产台式半导体收音机4 246台,形成历史的最高峰。1981年以后,由于市场需求变化,电子整机厂家产品结构调整,长春市半导体收音机产品生产逐年收缩,至1986年两个生产厂家共生产半导体收音机49 567台后中止生产。1984年1月3日,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研制并生产的CQS—l汽车收音机荣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同年,该机还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1966年以后,广播工业在省会长春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亦在通化、吉林、延吉、四平、辽源等市相继发展起来。1967年通化无线电厂投产台式半导体收音机。后因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稳定,至1972年累计仅产出收音机5万台。1973年后,增加直交流两用收音机、台式直流两波段收音机等新品种,企业有了生机,效益渐增。1976年,建立收音机生产流水线,改进焊接、光刻、电镀等工艺,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同年,向阳牌734型台式三波段直交流两用晶体管收音机,在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三级台式机(三波段)第三名,销路甚畅。1982年在行业激烈竞争中台式收音机被淘汰,积压7.5万台,企业陷入困境,年底被迫关闭。

吉林市电子仪器厂(1965年10月成立)先后生产了多种型号的参花牌晶体管收音机。桦甸县的国营八二○○厂(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吉林市无线电厂)1979年生产民用产品雪山牌762型落地式收音机和台式收音机,1981年生产雪山牌811型落地收音机。延吉市无线电总厂曾批量生产天池牌、丽丽牌、大华牌晶体管收音机。辽源无线电二厂于1980年引进北京牡丹牌收音机的机芯,生产出收音机, 1981年起,辽源市无线电三厂、五厂、六厂、九厂、十厂、电子技术研究所等企业,先后生产了701、702型钟控收音机、台式收音机。

(此表与前表数据有出入,有待进一步核实)

———————————————————————————————————————————————————————————————————————————————————

辽宁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收音机是辽宁省电子工业最早生产的产品之一。自1957年开始生产电子管收音机以来,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收音机的发展过程。电子管收音机均为台式机,半导体收音机不仅有台式机,而且还有便携式和袖珍式。20世纪70年代以前.收音机的调制方式均为调幅制,80年代开始生产调频调幅收音机和调频立体声收音机。辽宁省收音机生产的历史较长,企业较多,分布较广,省内各市地都有生产收音机的企业,但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技术较落后、款式单一,产量也不高。收音机产量较大的企业集中在沈阳、锦州、大连等市地。1985年全省收音机总产量为677 332台。一.    电子管收音机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期,一些私人开的电料行、无线电修理点和广播电台服务部,分布在省内的各个城市,经营无线电元件兼营收音机和电台的修理装配业务。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沈阳市个体手工业者纷纷联合,成立了沈河区无线电社、宏音电讯器材厂、北关区广播器材厂、和平区精密仪器社等十几家以生产无线电产品为主的合作社(厂)。同年7月,和平区电工一社、电工二社和电机厂合并组建了沈阳市无线电厂(辽宁无线电五厂前身)。1957年,沈阳无线电厂生产出第一台“沈河”牌五灯交流电子管收音机,开创了辽宁省生产收音机的历史。但因当时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工艺落后,元器件质量较差,产品性能不够稳定,当年仅生产了240台。该厂经过努力,在以自身开发为主、仿制与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1960年研制出沈阳牌622型六灯三波段台式电子管收音机,经过不断完善工艺、对元器件进行筛选,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在全国第三届收音机评比中获得二等奖第一名。该厂在第四机械工业部和沈阳市政府支持下,增添了设备、完善了生产手段,形成年生产5万台的能力。1960年,622型收音机生产了36 309台。

    丹东地区收音机生产始于1959年。是年,辽宁无线电厂(辽宁无线电四厂前身)试制出安东市(今丹东市)第一台“鸭绿江”牌201型五灯电子管收音机,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家三级机标准,但因客观条件限制,月产量仅有30台。在省、市政府支持下,该厂添置了设备、仪器仪表等,月生产能力提高到500台,1960年生产7 128台。1960年,该厂试制出“飞天”牌612型六灯交流电子管收音机,当年生产181台。1961年,“鸭绿江”牌和“飞天”牌收音机均在全国第三届收音机评比中获三等奖。1962年,以“飞天”牌替代“鸭绿江”牌,生产了3 197台。到1963年底,该厂累计生产15 398台。

1958年,“全民大办无线电”中,旅大、抚顺、锦州、鞍山等地亦陆续试生产收音机,主要仿制南京“熊猫”牌电子管台式收音机。大连无线电厂(辽宁无线电二厂前身)生产的“渤海”牌6051型六灯三波段电子管收音机和锦州无线电厂(辽宁无线电六厂前身)生产的羚羊牌LY610-1型超外差式两波段电子管收音机,在全国第三届广播收音机观摩评比会上获二等奖。鞍山广播器材厂生产的千山牌617—4型获第三名。1963年全省收音机总产量为27 285台。

1962年5月17日到19日,辽宁省机械工业厅仪表无线电局召开收音机综合性评比会议,沈阳无线电厂、锦州无线电厂、丹东无线电厂、大连无线电厂和鞍山无线电厂参加了会议。之后,半导体收音机以其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等优点很快占领了收音机的销售市场,电子管收音机产量逐年下降,到1982年全省生产14 650台,1983年仅785台。二.    晶体管收音机辽宁地区晶体管收音机的试制和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2年上半年,辽河试验厂(电子工业部第四十七研究所前身)最先试制出手提式七管超外差中、长波晶体管收音机50台,随后沈阳、锦州等地陆续开始试制简易三管再生式普及型半导体收音机。沈阳无线电厂试制出IV2-1、IV2-2、IV2-3型台式半导体收音机;锦州无线电厂试制出LY-310型三管半导体收音机。1963年4月,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局批准锦州无线电厂羚羊牌LY-310型、沈阳无线电厂IV2-1、IV2-3型台式收音机投入批量生产。当年,锦州生产3191台,沈阳生产2 429台。产品所需元器件,80%依靠外省供应。1963年12月20日辽宁无线电工业公司在沈阳无线电厂召开半导体收音机专业会议,成立半导体收音机联合作战委员会。1964年锦州无线电厂设计、试制出LY-24型四管一波段超外差台式机和LY-37型便携式收音机。同年8月29日,羚羊牌LY-310型半导体收音机获全国第四届收音机评比一等奖,LY-37型7管便携式收音机获新产品一等奖。

1964年,省内各收音机生产厂开始试制晶体管超外差式收音机,1965年投入批量生产。收音机的主要技术指标比再生式有了很大提高,末级电路普遍采用乙类推挽放大电路,提高了输出功率,不失真最大输出功率为1/2瓦。1970年,根据市场上的需要,沈阳、锦州、旅大等地开始试制便携式和袖珍式收音机,并陆续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很受国内市场欢迎的品种,也使收音机产品多年徘徊在台式机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70年,辽宁无线电五厂在501型五管一波段便携式收音机基础上试制出“东风”牌602型便携式收音机,它比501型机设计先进、耗电少,在中波基础上增加了短波波段,扩大了接收频率范围。1971年,该厂开发出“东风”牌601型袖珍式收音机,该型机是在借鉴国外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同类产品优点,在试制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开发成功的新产品。该机小巧玲珑,造型新颖,美观大方,采用低电压(3伏电源,即5号电池两节),无输出变压器的OTL电路,双联电容器由差容改为等容,性能稳定,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声音悦耳,配有外接耳机插孔,全塑机壳采用机械抛光,后盖采用皮纹新工艺,装饰罩采用铝氧化着色工艺,标牌“东风”(后改为“天鹅”)凹字涂漆等,款式具有独特风格。该机推出后深受用户欢迎,畅销全国各地。此后,该厂又陆续推出601A、602C、601D、611、612、614、641等型号,即照相机式、玩具式、钱包式、书本式等十余种款式,形成601系列产品,并在改进型601A、601C-1中首次采用了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硅三极管,使整机成本不断下降。截至1982年,该系列袖珍机累计生产165万台,其中“东风”牌601型袖珍半导体收音机以“天鹅”牌注册商标向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销售10.85万台,该产品1975年荣获辽宁省优质产品称号。

1971年辽宁无线电六厂开始试制羚羊LY-601型袖珍式和调频调幅收音机。1972年,又增加了502型便携式、601型袖珍式、712型袖珍式以及1131型三波段台式收音机。以后又陆续扩充了601A、714、716型袖珍式和723型便携式、711型台式机。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量也剧增。711A型获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四级台式机第九名。1973年,601系列机生产5.5万台。1974年,611型生产12.43万台,712型生产2.14万台。1973年至1978年,以LY-601(A、B)型袖珍机和LY-711型台式机产量最大,其中1974年、1975年分别出口LY-601型3万台和2万台。文革期间该厂还生产了几种型号的“火炬牌”收音机。1981年该厂转产收录机。辽宁无线电六厂自1963年投产“羚羊”牌晶体管收音机至1982年累计生产1434 807台。

1971年9月,大连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卫星”牌702型袖珍晶体管收音机,11月投入批量生产。1972年8月安装完第一条流水生产装配线,改变了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1973年又投产了701型袖珍式。1974年5月更新了生产线。同年10月改进后的双环牌712型袖珍收音机参加了广交会,在广交会上被外商选中,大连无线电厂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开始打入国际市场。1977年,该厂吸收国内外晶体管收音机的优点,自行设计出“双环”713、715型袖珍式收音机,电路、结构更加合理,造型别致美观。1977年至1978年共生产该类型机14.5万台,除供国内市场外,还供国际市场,1983年,该厂713型收音机荣获辽宁省第五届收音机质量评比第一名,并被评为省、市优质名牌产品。并获旅大市名牌产品称号。1983年5月,大连无线电厂按照国际技术标准,采用国产元器件正式投产RP-1270型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全部销往国际市场。该型机于1983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飞龙奖。

这一时期的主要产品还有沈阳美术厂生产的“咏梅”牌601型、沈阳沈河电子仪器厂生产的“沈河”牌501型、丹东无线电四厂的双环牌等。

1979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多功能、款式新颖的收音机的需求不断增加。辽宁与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大上收音机的局面,产品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在接收调幅广播的基础上增加了接收调频广播和立体声广播的功能,款式从便携式又转向台式和落地式。收音机作为一种家用电器,不仅要求它的电声性能更加完善,对它的外观工艺,造型装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收音机的外观造型和装潢工艺有了很大变化,广泛地采用了塑膜加工、塑料电镀、喷涂、烫印、铝氧化着色、旋光、砂面处理、丝印、菲林膜纸、感光照相等工艺,使产品面目一新。生产技术也从60年代的手工装配发展到了80年代流水线生产方式,采用自动插件、浸焊、波峰焊等自动焊接,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中辽宁无线电四厂的颂歌牌T414型收音机获第八届全国收音机评比BA2W(原二级台式机)三等奖。1980年全省收音机总产量达到189.8万台,1981年总产量为180.18万台。

 

 

 

 

 

 

 

80年代初期,国内盒式收录机发展起来以后冲击了收音机的市场,使收音机市场缩小,收音机生产出现困难。1982年,全省收音机的产量落到29.84万台,主要生产企业出现了亏损。1983年全省总产量44.47万台,1984年为57.52万台。1985年,全省生产收音机677 332台,其中大连无线电厂生产的671 600台袖珍式收音机全部销往国外。

主要参考资料:《黑龙江省志 第二十四卷 电子工业志》《祖国不会忘记你 何德和传》《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 吉林卷》《吉林省志 卷三十八 科学技术志/科技》《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辽宁省志 电子工业志》《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 辽宁卷》《大连市志 冶金工业志 电子工业志 盐业志 医药志》《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多本老无线电类杂志、收音机电路图集大部分图片来自论坛网友,恕不能一一点名致谢,在此一并谢过。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 Signature ---

If nothing once, you nothing lose, for when you die you are the same. The space between, is but an hour. The frail duration of flower.

举报
举报主题
相关跟贴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