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开水白菜
636型单管晶体管收音机是上海无线电九厂1963年末推出的产品,在今日的收音机收藏界,这是一台具有传奇色彩的收音机:根据机器的内外品象,其市场价格约600至2000元人民币,而且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一个小小的单管机,很少几个普通元件,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价格却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多管外差机,这就是所谓的636现象。对此,不少收音机爱好者很不理解,认为是人为炒作的结果;一些技术派高手对636现象更是嗤之以鼻,声言随便DIY一个就比它强。我以为,几年以来636稳步上涨的市场行情,绝非炒作能够做到。至于技术派的观点,本来就与收藏的概念不搭界。比如说集邮,一枚邮票收藏价值和价格的高低,是由其材料和印制工艺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吗?显然不是。我从2008年开始探讨636现象,现在有了一些心得,不揣简陋,叙述如下。
一、636是普通国人买得起的第一台成品半导体收音机。636上市的1963年,国家的整体经济比较落后,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收音机还是人们家中的一大件。至于半导体收音机,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记得1965年,我哥哥做了一个小半导体单管机,很多人一边听一边好奇的问,“这个收音机不插电门,电台的声音从哪过来的?”原来他们一直以为电台的声音是从220那根电源线传过来的。1962年起,虽然陆续有牡丹、美多、飞乐等半导体收音机面市,但价格都很高,动辄就要100多元。我老公说,他1970年在北京山区煤矿工作,一天去山下的合作社买东西,看见新到了一批3管半导体收音机,一台只要30多元,大吃一惊,立刻跑回去喊工友。到了合作社,半导体已经卖完了。又等了半个月,那几位工友才买到。老公回忆道,那种半导体的大小和“65”盒一样,是3管来复机,在矿区只能收到2、3个台,但因为价钱便宜,也很吸引人。煤矿工人当时算高收入者(月收入普遍在100元以上),也只买的起30多元的半导体。或者说,在1970年的时候,30多元的半导体收音机在北京就算是便宜的了。
那么,1963年销售的636单管机多少钱呢?14元8角钱。14元8角钱就能圆半导体的梦,就能随身携带一台不插电门的收音机,这在当时是何等的荣耀风光!难怪人们踊跃购买。上海无线电九厂的收音机制造史本无多少亮点,但仅此一台636就足以彪炳后世了,因为636是普通国人买得起的第一台成品半导体收音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它在国产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地位。今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年上无九厂决策者超乎寻常的眼光,当那些大厂名厂前赴后继的把视线瞄准国外高档机型,奋力模仿之时,636却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民众,默默耕耘。50年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那个时期的国产半导体收音机,当年价格最便宜的636,眼下的行情却最为看好。
二、636声名远播又得益于《无线电》杂志的宣传报导。《无线电》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无线电科普杂志,影响了几代无线电爱好者。该杂志60年代不时公布一些收音机新产品,除文字介绍外,并在封底刊有漂亮的彩色图片。凡是上过《无线电》杂志的收音机,大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当今收藏者追捧的对象。《无线电》1964年第3期,刊登了上海无线电九厂陆宗德的文章,详细介绍636单管机的电路原理、元件规格和选用,以及调试使用方法,封底是收音机外观、内部正反面和电路图彩图。在1963、1964年,无线电爱好者DIY半导体时,多数都要经历单管来复机的过程,636应该是当年最经典的单管来复机程式,《无线电》推介636的用意在很大程度是为爱好者提供方便。这无疑又为636的深入人心添了砖加了瓦。另外,636的说明书中特别提示,“本机组件,部分系选用业余品元件,但不影响整机性能”。业余品元件应该指三极管,因为当年三极管的价格很高,选用业余品可节省不少成本。从现存的636看,三极管的型号确实不尽相同。
对此,我复刻了一批636,第一批80台,短短几天被大家定完,现在上图让大家欣赏下新机壳:(由于晚上拍照,颜色不太正,将就看吧!)
原回复:
--- Signature ---
网络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