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zdj
关于收音机文化的对话 ■李鹏展
“一个音响产品要好听、耐听,要在它跟前坐得住、静得下来。这已经是我设计音响的一个原则。在收音机设计上,特别是收音机声音的设计上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
“只有那些被人们日夜厮守的音响产品,最终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产品!”
只要是音响产品,不管其它方面设计制作的再优秀,然而其“声音”却最终不被眷恋它的使用者所喜爱,它或许仍将不是一件“合格产品”。
以下便是笔者与一位收音机业者之间关于产品开发与声音定位方面的私信交流与探讨。
zdj:拜读了你的文章,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你对音响是真的很执著,对音乐很热爱,这个时代里实在难得。
2、你的文章与目前音响刊物里绝大多数八股文章相比,有自己的风格,是用心写成的,显示你的功底日益深厚。
3、你对音响的认识已经在不少资深的发烧友之上,甚至我也感到惭愧,要向你学习!我目前的精力主要是放在普及上面,对一些更深层次的理念问题少于思考了。
4、有些观点我有同感,比如我就很强调要在音响产品前坐得住,这就要求音响产品耐听和具有较好的平衡感。不知你是否有听过根德或ITT的晶体管收音机,有几个型号声音非常好,就是让你坐在它跟前而不原意离去。我晚上一般坐在电脑前就是一台根德,床边就是一台ITT,晚上听着香港电台第四台,往往是不愿离去或入眠。我在收音机设计上就是以这些机子的声音为设计参考的,尽管目前还有差距,但是距离已经不是很远了,我希望的目标就是做音质最好的收音机。不知你这次在白天鹅上是否有注意到我们有一台R301,这台机子的声音目前我还比较满意,德生收音机的梁总是一位收音机迷和收音机专家,本次他来看展时,对我们这台收音机给了我不敢期待的很高评价,虽然我不敢认同,但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也希望我们的收音机可以在大家的意见下不断完善。因此,欢迎你不断提出改进意见。
li:前段时间我发给您的一些文章都看过了吧?
为什么要发给您那么的文章呢?主要是想让您大致清楚和了解一下我的音响文化观大致是一个什么概念。因为我想,单就产品一事跟您提意见或建议的人会很多,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说都有道理。问题是,针对这么多善良的意见或建议,到底该如何应对呢?或应对的一个“标准”又是什么呢?
我可以大胆的说:即使一个从来就没有接触过电子管收音机的人,他也可以“提出”一大堆的意见或建议。您觉得这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呢?亦还是一件可笑至极的事情呢?
现在您应该清楚了,我为什么要发给您那么多文章的目的了:第一我有我的音响文化观;第二我提意见或建议是有基础的。
现就R601电子管收音机一事,提出我的一些意见或建议:
一、“跑台”。头一天晚上收听的某一个电台节目关闭后,第二天再打开收听时,声音就“呜呀”不对劲了,需要重新搜台定位才能正常收听。
二、“跑位”。假如要收听“100频率”的节目,如果我是按顺时针方向搜台过来的,到“100频率”时可以正常收听;那么当我继续顺时针方向旋转超过“100频率”后,再逆时针方向倒过来收听“100频率”的节目时,那么就有可能是在“99.8频率”的这个位置时才能正常收听。
三、声音不够厚重。声音的传真度没有问题,音质、透明度、解析力等都非常好,但就是缺少了一点“厚重感”,具体讲就是声音的平衡点比较靠中上,或中频与中低频不够丰满吧。没有了“厚重感”,总有一种与电子管机无缘的感觉。
四、音色太直白。其实音色太直白与声音缺少厚重感,最终的问题是一样的,即:总有一种与电子管机无缘的感觉。如果纯粹且一味的是为了声音的传真度,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做电子管收音机了。
五、与我现在所使用的“流金岁月”收音机相比,R301电子管收音机无疑在声音的传真度上明
显占优势。但以我个人的听音标准来说,我还是喜欢“流金岁月”收音机的声音,因相比来说,它更温暖、更好听、更耐听。我这样讲,并不是说R301收音机声音“不温暖、不好听、不耐听”,而是两机相比,“流金岁月”收音机的声音要显得更加温暖、更加好听、更加耐听而已;或者说,与“流金岁月”收音机相比,R301收音机声音要显得比较中性、直白、明亮一些。
六、在此我举一个例子,或许对上述解释有所帮助。在同样的一个房间里,先后使用两盏节能灯进行照明切换,两盏节能灯的功率是相同的,只是一盏是“白色光”的节能灯,另一盏是“黄色光”的节能灯。照明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音质”即“照明功率”应该是一样的;“音色”即“照明感觉”就明显不同了。在这里或许有一个“错觉”:“黄色光”的节能灯没有“白色光”的节能灯“亮”。从理论上讲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两者的照明功率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有“黄色光”的节能灯没有“白色光”的节能灯“亮”的感觉呢?这就是“色差”所带来的结果。电子管机为什么比晶体管机声音要好听尤其是耐听呢?问题就出在“音色”上!声音要想耐听,东西要想耐看,“音色”是关键!您若处在一个强烈的白炽灯光下,刚开始您会觉得一切都显得很清晰;但时间一久,您就会觉得在这样的光线下不舒服、不自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音响器材,透明度、解析力、传真度都提高了,但却不耐听了的道理所在。或者说,现在的音响器材,音质是一流的,但音色却是三流的。也可以说,过去音响器材调校所追求的是以音乐性、感染力为重点,且能够长期相伴相随;现在讲求的则是:一针见血、一见钟肉、一夜烟雨。社会是这样的,人也这样的,器材又哪能不是这样的呢?
七、2005年底,我在深圳老谭(音响专卖店)处听到R601电子管收音机时非常感慨,认为这是您“复出”江湖后其最有创意和价值的产品之一。本也有心搞一台玩玩或收藏(这是我的毛病)。但通过前不久的“近交”后发现,R601产品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本来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再高价的产品也然。但问题是,通过与R601近一段时间的“近交”后得出的结论是:它还没有达到想让我立即拥有的这个程度。老实讲,前面我所讲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二当中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些小问题,实际上,也隐约暴露了一些国产品的一个通病:98%都做好了,剩下的2%就是“不介意”,且做不好。
现在流行一句口号讲:“小细节大公司。”真得是个道理!
真不好意思!多年不沟通了,沟通渠道一打开,我又成了意见佬啦。请多多谅解!
我期望有一天能成为您的收音机用户!
zdj:很高兴收到你认真的试听和评测。你说的一些问题是的确存在的,也是需要再进一步改进的,而且我们也在不断的改进中。
收音机与Hi-Fi音响的概念和用户群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走弯路的,甚至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走过来。我们的R601系列收音机到现在已经做了4个版本,两个方案,奇数方案是实验方案,偶数方案是商品化方案。给你的是4.0版本,算是比较完善的一个版本。目前相对满意一点的是3.0版本,这个版本的声音、性能等方面要好一些,不过这个版本的还在小量市场测试中,过完节后会扩大市场测试(这个版本上次我在电话里给你提过)。
尽管目前2.5版本和4.0版本的出口到美国、法国、德国等有很好的评价,但是,我知道其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如你所说的“1”、“2”点。这两点问题目前看来无法彻底解决,产生原因是因为采用电子管后加之箱体容积有限,造成内部温度过高引起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的4个版本都还有这个问题。1.0和2.0版本都有严重的“频飘”问题,为此我们对少量流入市场的产品全部召回。3.0和4.0版本已经加入“自动AFC”电路,在使用中不会频飘,只会出现你说的问题“1”。而你说的问题“2”被称为“调谐回差”,也是温度高引起减速轮摩擦力减小造成的。
对收音机声音的看法,特别是对电子管收音机声音的看法,我基本认同你的意见。我也一直在探索究竟什么是收音机“应该的好声音”。R601系列在声音的表现上我也不是很满意的,一直都在改进中,我们会把最新的体会体现在新老产品中,
对收音机的设计,原来我考虑得太简单了。实际上收音机的门槛比放大器等发烧音响要高,我们的收音机产品是3年前就开始了,但是真正的销售是在去年才开始的。这一是我们对收音机的认识有限,二是我们在收音机上的积累太少。通过三年多的收音机的体验,目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设计的第二代产品R301、R801就基本没有你说的那些问题了,其音质也是另外一个层次,这两款产品马上开始试产,试产完后我们将做市场测试。目前大家对样机的评价是蛮好的,希望这两款产品能让我自己满意,也能够让大家满意。
探讨一个问题:尽管我也认为晶体管(或IC)是可以设计出好的声音的(例如我们的R301),但是“流金岁月”收音机的声音相对比较浑浊,缺乏层次感,我想知道你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非常愿意倾听你的意见,也愿意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li:附件里有一篇文章,看后或许会有助于认识和了解我对音响文化、对声音表现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概念了。
一、公正的讲,R301电子管收音机的“音质”及“传真度”远在“流金岁月”收音机之上,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为什么我还是会喜欢“流金岁月”收音机呢?问题还是出在“音色”上!关于这一点,我在上封信中已给您阐述过了。现再在举一个例子说明之:
每年我们都会在白天鹅宾馆参加音响展,平时房间内的灯光是一种效果与感觉;突然间,电台或电视台或杂志社的记者编辑来此要进行录像或拍照,那么接下来就会有一个人或两个人高举着两盏大灯,把房间照得清彻无比;随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回味一下,我们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还是现在的灯光舒服自然吧,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灯光环境中自然的、长久的、无约束的待下去。而刚才那样的大灯下只适合录像或拍照,不然长此下去,人们肯定会受不了的——灯光太扎眼了!为什么???
现在的音响器材,其“音质”要比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此我经常感慨:拿出十几年前在极典试音室经常聆听的一些CD唱片,现在再重新聆听时,总觉得每一张CD唱片都非常好听,其细节、质感、透明度、音质、动态表现都非常棒,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从中也可看出,音响技术的确是在进步和提高了。然而,现在的音响器材,能让人长久回味的、能紧紧抓住人心的倒是没以前的音响器材多了。为什么???
关键问题就是出在“光线(色)”或“音色”上了!!!
光线(色)太直白了,人们就会觉得太扎眼、不能久待。音色太直白了,声音就会无味、不耐听。道理是一样的。
老实讲,刚开始听R601收音机时,我是不能久听的——音色趋直白、明亮。“流金岁月”收音机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虽然它的声音相对比较浑浊、缺乏层次感,但我却可以长时间、不间断的收听,都不会有烦躁不安的心情出现(博文公司黄先生也是这样的感觉)。随后,我整天把收音打开在小音量下进行“煲机”,二十多天以后才慢慢有点感觉,但即使这样,我还是嫌其音色直白和明亮。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一直都在讲“音色”这一问题。不要小看这一点,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概念问题,而是音响器材乃至音响文化的核心。这一点搞不清楚,要想做“经典”的器材又从何谈起呢?
二、说到“经典”,这是第二个话题了。为什么人们对于声音的表现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呢?试想:每天都听上半个小时音响的人,与一个每星期才会听上半个小时音响的人,他们对于音响的认识,对于声音的理解和要求会一样吗???
每天都正襟危坐听上三个小时以上音响的人,与每天当背景音乐一样听半个小时音响的人,他们对于音响的认识,对于声音的理解和要求会一样吗???
肯定不会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为了市场占有率,为了产品销售量,声音就只能往“直白加苍白”的地方做。只有这样做,或许才会对那些每天只听半小时,或每星期只听半小时音响的人产生吸引力或震憾力。
但有一点我们要清楚:只有那些被人们日夜厮守的音响产品,最终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产品!
总之:一个音响产品,如果它不能对人们产生“吸引、吸引、再吸引”,没有值得让人们长久回味的魅力,其它的再好也都无济于事——都不能让人久听相伴还谈什么呢?
换个方式试一试吧,先从怎样才能吸引人、感动人做起;然后再慢慢把音响性做好、做到位……
zdj:对于你关于音响文化的见解我没有异议,我也认为一个音响产品要好听、耐听,要在它跟前坐得住、静得下来。这已经是我设计音响的一个原则。在收音机设计上,特别是收音机声音的设计上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过收音机与音响有不同之处,主要是在语言的表达上与音响是有差异的。对此,我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做得不够好。
对于“流金岁月”收音机的声音虽有可取之处,但是它不是我喜欢和可接受的声音。不知你是否有听过德国Grunding(根德)或ITT在80年代以前生产的收音机(无论是胆机或是晶体机)。这才是真正收音机应该的声音,这些收音机也是我在收音机声音设计上所参照的对象。
当然我们的4.0版本的收音机的中高频有点偏多、中低频有点偏少这是事实。中高频偏多是综合考虑后调整的;中低频偏少是喇叭不到位造成的。中高频偏多我已经在3.0版本中有所调整;中低频少我们还在设计新的喇叭,希望得到解决。当然由于经验和外观的问题,没有设计一个音调控制是一个遗憾,好在这个遗憾已经在R801和R301两个系列中得到弥补。R601系列产品,到目前为止的确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也不是我满意的产品,对此,我们有相同的认识。不过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得到逐步完善的。
希望通过与你的探讨,逐步统一我们对收音机声音的认识,也使我对收音机声音设计有帮助。
李鹏展 整理于2007-07-03
zdj:今天的回复:
鹏展,您好!
一口气拜读了您几篇文章,深有体会。一个人只要热爱一件事情并执着地追求,总有脱凡入仙的时候,总有实现梦想的时候。虽然我们这么多年没有往来,你的发在各种刊物上的每篇文章(我能够看到的)几乎都在看,看到出您的进步和修炼。当然,也能看到您事业的成功和创出一条与人不同的路子。祝贺您!
在不经意中我俩关于收音机的邮件往来,经过您的整理,呈现了一种让我想象不到的效果。虽然其中有一些如果您要是事先与我商量我都不一定同意发表(这篇文章发表后,我不知道,但是有朋友第一时间给我电话,说有一篇文章涉及到我,听口气好像是不怎么好),但是刚才看了一遍后,我到觉得没有什么,这就是历史,这是真实的历程。文化的东西就是这样,它不完美,但是很真实、很有味道。挺好!蛮喜欢!当然,我写给您那些的确未加修饰和雕琢,加入事先知道会发表的话,会多写几句的,有些问题会展开一些,透彻一些。
R301收音机已经在市场上开始销售,德生的版本马上就要上市。这款产品因为有灵魂,反映:不谦虚地说是“好评如潮”(但是不是没有问题、没有缺陷)。我们的新产品R801A、R802、R302都已经完成开发,音质都不错。慢慢的,在收音机设计上开始有点点体会了。
谢谢您的意见。
祝好!
曾德钧
原回复:
--- Signature ---
网络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