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转载 无线电广播的开始

1451 20-02-20 16:38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无线电广播的发明和使用在对外宣传史上打开了崭新的一页。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几乎同时发明了无线电,但马可尼首先取得了国际专利。此后发射和接收设备便应运而生,并在很短时间里不断改进,达到群众性使用的水平。世界各国一时竞相建设广播电台、生产收音机。随着发射功率的不断增大,特别是短波频率的使用,使得无线电波越传越远,甚至跨越国界,这样国际广播也就逐渐产生。  

一、国际广播是在哪年诞生的?  

对外广播究竟是在哪一国、哪—年最先办起来的?这一问题在国外有关著作中看法不尽一致,这里首先有一个“正名”的问题:即什么是国际广播(对外广播)?美国的布劳尼教授在其专著《国际广播——无限媒体之限制》中说,“某国电台之节目为了使他国听众听到,且具有目的性者,”均属国际广播。从这一定义出发,他认为,十月革命时,从“阿芙乐尔”巡洋舰上向外国宣布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也属于国际广播。我认为,这—定义还不够确切,至少还应当加上一个条件,即“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播出”,这样就可以把——些偶然的播出排除在外。因此国际广播是“某国广播电台的节日,以外国听众为对象、具有一定目的性、在固定时间播出者,为国际广播。’这里说的固定时间指每天的固定时间,但有的电台的某个节目隔天播出或每周播七次以下,亦属此列。如果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20年代已有一些国家开办了对外广播。但这个时期的广播发射功率小、接收工具有限,影响不大。另外,这种对外广播经常是为了某个事件而进行的,事件过后就停了下来,所以还不是正规的国际广播,而只能说是它的雏形。例如1922年德法两国为了争夺鲁尔区,开展过一场“广播战”;同一年,苏俄与罗马尼亚争夺比萨拉比亚,苏俄也利用广播对罗进行宣传,罗马尼亚不得不进行干扰;稍后一些,德国和波兰也曾为争夺西西里亚地区,利用广播互相攻击,这一事端平息后。德波两国还曾签署过不使用广播攻击对方的“互不侵犯条约”。但对这一时期的“广播战”具体研究材料很少,另外,有关国家也没有把这时的广播算作正式开办对外广播的日子。   

但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广播首先是由西方国家在发生边界问题和民族纠纷的地区开始的,这可以说是一个特征。另外,这时国际广播尽管技术上还不够发达,但它在国际事务中已表现出了巨大潜力。这为它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研究对外广播的起源时,笔者更加确信下述观点,即对外广播是对内广播的延续与发展,这—点可以在荷兰,德国,英国的国际广播史中得到印证。例如荷兰于1927年10月创办了为海外听众服务的荷兰广播电台,其对象是移居海外的荷兰人。一般认为这是国际广播的开始。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国际广播起源的第二个特征,即这种广播一开始是由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其殖民地或附属国进行的。这里又有一个对内广播和对外广播的界限柯题。例如英国对其殖民地的广播,西方的一些有关著作都不认为是英国国际广播的开端,可能他们认为这是英联邦内部的广播,而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则应属对外广播。又如德国的对外广播,它一开始也是以海外德侨为对象。德国的一些著作认为这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外广播,因为它不过是宣传德国文化,唤起乡情而已。   

二.  二、三十年代——国际广播的产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方国家开办国际广播的一些具体情况。  

美国1924年5月25日在泛美联盟的支持下开办了对拉美国家的广播。后来这项事业由NBC和CBC两家电台进行,由于它们是私营电台,而对外广播无利可图,因此没有什么积极性。广播时断时续。1935年改由世界广播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予以支持)进行。  

德国的第一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22年,后来又相继成立了八家。试验性对外广播开始于1925年10月。三年后由于建成了一座8千瓦的发射台,1929年开始了对海外德侨的广播,台名是“德意志之波”,开始曲取自贝多芬歌剧的主题歌:《兄弟寻找兄弟》。广播内容主要是唤起德国人的思乡之情,介绍德国的情况,宣传德国文化。在节目中德国音乐占的比重较大。  

在发展国际广播事业中,英国也不甘落后。1927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就开始了对英属殖民地的广播。在此期间,英国广播公司的负责人赖特利用各种场合极力宣传开办对外广播的必要性,并与其下属起草了一份题为《大不列颠帝国与国际广播》的备忘录。在这份文件中说:“在一些国家中已经出现了用外语广播的短波电台,它们都受政府的监督。大不列颠帝国对此不应油手旁观,它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有权传播自己的思想与文化。”        

英国1932年正式开始对外广播。  

1933年4月1日,德国开办了对北美的英语广播。到1939年,语种已发展到7个,每天播音15小时,广播对象除北美外,还有中美、南美,非洲和阿拉伯地区,以及南亚和东南亚。  

意大利法西斯分子也很注意利用广播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意大利政府在30年代初在罗马,的黎波里、亚的斯亚贝巴、巴里等地设立了广播电台,共用10种语言对外广播,其中包括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和巴尔干牛岛的一些语言。  

从1935年到1938年,意大利在中东地区开展了一场“广播战”,攻击的矛头对准英法。斗争的缘由是因为英法对意大利实行了经济制裁,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经济上受到损失,因而对英法政府恨之入骨,为此发动了“广播战”,其目的是在阿拉伯人中煽动对英法的仇恨。  

但在中东开展广播战并非易事,首先是阿拉伯人没有收音机。为此意大利政府专门生产了一批收音机。免费发给阿拉伯人,但只能听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设在巴里的广播。其次,阿拉伯人当时没有时间观念。有的人甚至没有钟表,因此无法掌握收听的时间,意大利便根据阿拉伯人的习惯,安排电台在日出和日落时播出节目。为了扩大影响。甚至把收音机专门放在人多的茶馆、饭店里。节日的内容是利用一切手段争取阿拉伯人,打击英法势力。例如宣传英国人如何用毒瓦斯在阿丹残杀阿拉伯人。又如阿拉伯人有喝茶的习惯,意大利电台就他们的民族习惯进行恶毒的造谣。手段可谓卑鄙到了极点。同时还大肆吹捧墨索里尼,把这个杀人魔王称为“伊斯兰的第一卫士”。为了吸引阿拉伯听众,意大利电台还请了两名阿拉伯歌手演唱阿拉伯歌曲,大量播送阿拉伯童话及其他文学节目。  

针对意大利的反英宣传,英国广播公司于1938年1月开办了阿拉伯语节目。英国也同意大利一样免费发放收音机,而这补收音机只能昕BBC的阿语节目。英国广播电台从一开始就以“客观、公正”自诩,及时播送各种新闻。它还从阿拉伯国家请了儿名亲英的政治家,在电台发表评论。为了扩大影响,BBC还从开罗电台聘请了两名播音员,给阿拉伯听众讲故事。在伊斯兰开斋节,BBC专门向听众介绍著名的阿訇把斋的情况。由于BBC在新闻方面不象意大利电台那样肆意歪曲,因而赢得了更多的听众。  

前苏联在发展广播事业方面起步也比较早,列宁对广播宣传给予极大的重视,称之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苏联的对外广播是1929年11月7口开始的,用的语言是德语。这一天是十月革命12周年,莫斯科广播电台从莫斯科市中心进行了现场报道。他们在综合技术馆门前搭了个舞台,舞台上方的横幅上写着:“莫斯科的无产者们!十月革命游行时,全世界的工人们都可以听到你们的声音厂在话筒前讲话的有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外国劳动人民的代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代表等。一些文艺团体还演出了节目。由于使用了短波频率,所以在德国听得很清楚。  

当时德国的一名钢铁工人亨利·巴乌听到莫斯科电台的德语广播后,非常激动,把这个广播称为“第二个奇迹·。他在绐莫斯科电台的信中说:“通过无线电广播听到人的声音,这是第一个奇迹,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现在出现了第二个奇迹:我们第一次在德国听到了苏联电台的声音。”   

在1929—1933年期间,莫斯科电台的德语节目以政治宣传为主,着重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苏联实现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情况。例如,1932年4月间,莫斯科电台每晚播出的专稿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列宁生平》,《苏联的外交》;另外还有:《集体农庄的四代人》、《与一名矿工的谈话》、《苏联的社会保险》、《听众信箱》等。到1939年,莫斯科广播电台已用10种语言对外广播,每天播出20小时。  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由外国人办的,1923年初美国商人奥斯邦在上海办了一个50瓦的广播电台,虽然只办了半年,但它却是在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此后不久,外国人相继在上海、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开办了类似的电台,它们以广播商情、广告为主,辅以娱乐节目,新闻占的比重较小。  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座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它于1926年10月1日开播,呼号XOH,发射功率100瓦。1928年1月1日发射功率增大到一千瓦,呼号改为COHB,用汉语、俄语和日语三种语言广播。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功率500瓦,该台广播只能在东南各省听到。1932年新台在南京江东门建成,11月12日正式投入使用,发射功率达75千瓦,呼号为XGOA。1936年在南京又建成一座短波电台,功率500瓦,于2月23日开始播音,该台除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外,还自办一部分节目,用汉语、厦门语、马来语及英语广播,由于使用短波播出,所以该台节目在南洋乃至新西兰都可收到。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1月2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11月23日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在午夜作了“告别广播”,长沙广播电台以10千瓦功率接替播音。1938年3月10口重庆广播电台作为中央台开始播音。功率开始为10千瓦,中波发射,除汉语外,还有蒙语、藏语、回语广播,后又借用重庆电信局7.5千瓦电报电话两用机。作短波广播,增加了厦门语、广州话节日。1939年2月6口重庆短波台建成.功率35千瓦。使用的语言除汉语外普通话还有广州话、上海话、闽南话、厦门话、客家话,台山话、台湾话、蒙语、藏语、回语(维吾尔语),使用的外语有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意大利语、俄语、荷兰语、印度语、阿拉伯语、马来语、朝鲜语、泰语,缅语、越南语等。在重庆短波台经常发表演讲的除国民党要员外,还有各国驻重庆外交官、外国记者等。1939年5月31日中共代表周恩来也在该台发表广播演讲。题目是“二期抗战的重心”。他分析了抗战开始后的形势,抨击了投降反共思想,并指出了今后的抗日战略。另外,宋庆龄、冯玉祥等爱国民主人士也曾在该台发表演说。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广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广播充分发挥了作用。不管足同盟国,还是轴心国,都把对外广播这个刚诞生不久的宣传工具用来为战争服务。各交战国不仅在海陆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并且在太空进行了一场广播战,所以对外广播亦称为“第四战线”。他们把对敌斗争的战略战术移植到这个领域,并根据广播的特点,创造了种种新形式,提出了各种理论。因此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广播大发展的时期。1939年从事对外广播的国家有27个,而到1945年已增加到55个,播音的语种和时间也大大增加。美国宣传问题专家罗乐当年曾说:“在我们这—代,观念能驱使人民推翻政府、麻痹踞守在水泥工事后面的军队,广播已成为征服的绝顶重要的工具了。”  在战争期间,国际广播与军事目的紧密地联在一起,它的总目的是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争取局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总的战略,而在具体战术的运用方面则千变万化,真真假假。各交战国在国际广播这条战线上.演出了—幕幕斗智斗谋的好戏。  在此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国际广播与两个敏感的部门的联系,这便是外交与情报。国际广播都是代表各自政府的,而国际广播的方针政策都要与外交政策紧密配合,这方面大有文章。至于国际广播与情报部门的关系,在战争时期更为明显,。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两者的密切配合往往可以取得惊人的效果。  

战争的胜负归根结蒂取决于其性质是否正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意法西斯,不管他们的对外广播如何狡猾奸诈,最终也不能挽救其覆灭的下场;而苏美中英法等国反法西斯力量的取胜。其对外广播也有着一份功劳。把敌对双方对外广播的经验加以比较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国际广播发展的轨迹,并且也可以吸取不少有益的东西,为今后发展我们的国际广播作参考。  

(1)法西斯德国的国际广播。   

早在1933年,德国便成立了国家宣传部,戈培尔任部长。1939年对对外广播实行了集中领导。另外还成立了德国广播协会.也直属于戈培尔这个专门编造谎言的专家领导。该协会下设外国部,主管短波电台。1940年戈培尔拟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要成立—个欧洲广播联盟,“把北起挪威北角、南到比斯开湾的整个欧洲都管起来。”戈培尔当时狂妄地叫嚣说:“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西半球到东半球,所有的广播都应受到我们的影响,德国应当成为统治世界的广播大国。”这个计划的目的是领导轴心国和德占区的广播,同时控制中立国的宣传,借以毒化群众思想,为其侵略战争服务。1941年这个计划付诸实施,欧洲广播联盟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在欧洲各国相继成立,在法国、西班牙、瑞典、挪威、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等国成立了该联盟的代表机构,大力推销专门收听德国法西斯电台广播的收音机,同时搜集这些国家的情报。  

德国的对外广播电台分为白色电台、灰色电台和黑色电台三种。也就是所谓的“三色电台网”。白色电台是官办的公开电台,主要宣扬法西斯主义,报道德国军队在各条战线取得的“胜利”以及对占领国的政策;黑色电台足秘密电台,不暴露是德国人办的,而伪装成对象国的地下电台,用以散布假情报,瓦解对方,破坏对象国的士气,挑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关系,破坏反法西斯战线的团结;灰色电台介乎白,黑电台之间,有时公开,有时秘密。   

德国的对外广播1939年以14种语言播出,到1940年夏天已增到31种。在战争第一年,对外广播达30,500小时。  

在法西斯德国的对外广播中,黑色电台占据重要地位。在1944年,这样的电台已达110座,工作人员有6300人之多。从这里可以看到,希特勒匪帮在这方面是不惜工本的。例如对英国的黑色电台有“新BBC广播电台”,使英国听众误以为是英国人办的,广播的内容是鼓吹绥靖主义,主张不抵抗,诋毁邱吉尔政府;“喀里多尼亚广播电台”是以苏格兰为对象的电台,它宣扬民族主义,鼓动苏格兰人对英国闹独立;此外还有“基督徒争取和平运动电台”、“工人呼声电台”等,其目的是分化英国社会,在各阶层间挑拨离间,散布流言蜚语,从而减弱对法西斯德国的仇恨。类似的电台对法国有:“和平之声电台”、“人道报电台”;对美国有“自由美国人电台”、“自由印第安人电台”;对苏联有“为了俄国电台”、“列宁的老战士电台”等。除此之外,在前线还有一些流动电台,配合战争进程,对敌军展开心理战。  

德国的国际广播对欧洲各国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战争开始阶段,对英与对法的广播态度完全不同,其目的则是挑拨两国的关系。而对法国的广播随着战局形势的变化,宣传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当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进攻矛头指向巴黎时,黑色的“人道报电台”就号召改组法国政府,欢迎叛徒贝当上台,但又说他无力改变现状,因为在他周围充满了“叛徒”,而德国电台所谓的“叛徒”都是主张抵抗德国侵略的爱国人士。这些黑色电台号召法国工人、特别是兵工厂的工人,不要去上班,因为德国飞机首先要轰炸兵工厂。另外,生产武器没用,反正都要落在德国人手中。德国秘密电台还按照戈培尔的指示编造所谓英国军官在法国生活的日记,在这些曰记里不但充满了这个军官与法国女人鬼混的露骨描写,并且肆无忌惮地辱骂法国人无能。  

当德军打到巴黎城下时,德国秘密电台攻击的矛头对准主张抗战的法国爱国人土,指责他们对巴黎市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一味冒险,并号召巴黎人进行巷战,反对“为英国效力”的法国政府。巴黎陷落后,这些电台又号召法国农民“小心谨慎”,不必进行没希望的抵抗,还宣传说巴黎“秩序井然”,同德国人可以谈判等等。在法国投降以后,这些黑色电台便逐渐销声匿迹,完成了历史使命。其余的工作则由白色电台继续执行。  

(2)日本的国际广播。  

日本的广播事业开始于1924年。这一年的3月至6月,“东京广播电台”、“大阪广播电台”、“名古屋广播电台”相继开始播音。日本政府对这一新兴的宣传工具严加控制,1925年就下令,让这:三家电台合并,随后成立了“日本广播协会”(即NHK的前身)。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广播也被用来为其军国主义目的服务。在“九·—‘八事变”前后,日本在其占领地区分别成立了主管广播的伪组织,名“台湾广播协会”(1931年2月)、“朝鲜广播协会”(1932年4月)和“满洲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1933年)。从1934年开始,这三个傀儡组织定期转播东京广播电台的节日。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了我国东北以后。从1931年11月便由日本向“满洲”进行广播,第二年还开始定期交换节日。卢沟桥事变后,又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设立广播电台,在敌占区大肆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反动货色,奴化群众思想。1926年日本开始用日语和英语对美国、加拿大和夏威夷等地进行广播。1937年又陆续开办了对欧洲和南美的广播。到1944年,日本的对外广播已使用24种语言,每天播音超过48小时。  

日本政府对广播的领导是通过“广播协会”进行的,这个组织中有邮政省、内务省,文部省及军方的代表。该组织明文规定稿件必须送审。对职员也严加审查,不准有信仰可疑的人进入电台。日本在其对外广播中主要宣传日军的“战功”,同时对德总轴心国在欧洲战场的进展也大肆宣扬。对亚洲各占领国则以宣传“大东亚共荣圈”为主要内容,加强思想控制。对苏联因为没有宣战,所以没有开办对苏广播。而对美广播则由军方的总参谋部直接领导。1943年,日本情报局制汀了《大东亚战争决战阶段对外宣传大纲》,其中谈到对美宣传时,特别规定了以下宣传内容:  

①强调美军伤亡人数的增加,使美国人感到日本之强大及抵抗的徒劳无功。②加强宣传美国的卫星国的困难,以增加对美国的精神压力。③利用美国及其盟国的分歧,离间他们的关系。④分化美国舆论,促使其对美国政府及军事当局进行批评,在陆海军、前后方及不同阶层之间制造矛盾和不和。   

日本对美广播也是—种典型的心理战。除了公开的电台之外,也搞秘密电台。日本电台有个名为“东京玫瑰”的女播音员,她施展各种本领,对美军进行心理战,一时颇有影响。  

(3)英国的国际广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由于执行“绥靖政策”,对发展对外广播没有什么长远考虑,及至德国吞并波兰,战争迫在眉睫时,才匆匆忙忙开办了对德广播。  英国广播公司的对德广播负责人卡尔·布里基采在《伦敦广播电台》一书中,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张伯伦会见了希特勒(指慕尼黑会议)以后返回伦敦,我在家里坐在桌旁,忽然在BBC电台的波段上听到了德语广播,我大吃一惊。播音员说:‘现在广播译成德文的英国首相的咨文。’播送张伯伦的这个文件时。播音员念得磕磕巴巴,这说明他缺乏播德文稿的经验。播到一个地方之后,播音员以颤抖的声音说:‘现在我把最后一段再播一遍.因为—下边的译文还没给我送来……’”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英国广播公司立即转入战时体制,重新安排了播出时间表,加强了对欧洲广播。使用语种和播音时间逐年增加。1938年只有阿拉伯和德、法、英四种语言,1939年建成四座短波发射台,使用的语言增加到15种,而到1943年,语种又猛增到43种,仅对欧洲的广播,每周就达290小时。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德语广播,1939年每周为7小时,1941年为28.5小时,而到1943年时已增到34.5小时。  

在战争期间,英国的对外广播由BBC负责。而对敌国和敌占国的广播则由宣传局管辖,宣传局与情报部门密切配合,把对敌广播与情报工作结合进行。这三个机构都聘请了一批专家顾问,替他们出谋划策,其中;不少人是受纳粹迫害流亡到英国的德国人。  

BBC的对外广播从一开始,就以新闻的“客观、公正”赢得了听众的信任。其实。这也是一种手法。日本的池田德真在其《宣传战史》一书中对比了BBC与“美国之音”的广播,认为“美国之音”喜欢“大吹大擂、耸人听闻”,而BBC的广播有一种“英国式派头,就是讲体面、有风度地进行客观的广播”。例如1941年12月9日,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BBC在广播中报道这一次使英国蒙受巨大损失的战争时,只是冷静地说:“海军部遗憾地宣布:今天下午在马来半岛海面上,‘威尔士亲王号’和‘里珀尔斯号’被日本轰炸机击沉。”  

为了有效地进行广播战,英国除了明的一手以外,也还搞了暗的一手,也就是既搞公开的广播(白色电台),也搞秘密广播(黑色电台)。在战争期间,英国先后办的黑色电台有:“大西洋德语广播电台”、“古斯塔夫一齐格弗利德广播电台”、“卡列士兵电台”等。  

“古斯塔夫一齐格弗利德电台”伪装成德国国防军的电台,节目由一名副官主持,然后请他的“上司”讲话,这位“上司”用士兵的粗鲁语言谩骂军方领导,指责他们外行、无能,揭露纳粹党内有“布尔什维克分子”,还以大量事实揭露纳粹头子生活腐化,矛头对准纳粹党魁希姆莱、戈培尔等人。  

这座电台以假充真,对德国发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一个名叫马尔登的德国人(普鲁士贵族之子)听了这座秘密电台的广播后,大骂法西斯德国的领导,说他们都是些恶棍和无赖,结果被逮捕、判刑。盖世太保也不得不承认:“据各方消息,有一个黑色电台在帝国各地都听得很清楚,它散布流言蜚语,侈谈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它了解帝国领导人的私生活,肆无忌惮地进行丑化攻击。使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德国的有关部门却不能保证对它经常的干扰。”  

(4)美国的国际广播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由于远离欧亚战场,所以一直在隔岸观火。当广播战在交战国之间进行得热火朝天时,美国也没准备开办对外广播。(对拉丁美洲的西语广播除外,因为它属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委员会领导)。一直到1942年2月4日,也就是美国对德宣战后两个多月,“美国之音”才仓促上马,每天用德语向德国广播15分钟的节日。办这个节目的主要是两名流亡到美国的德国人,他们不但办德语节目,并且通晓意大利语,所以不久又办起了意语节目。  

“美国之音”属战时新闻局领导。战时新闻局于1942年初成立之后,主管美国的对内对外宣传。而秘密宣传则由战略局负贡。在战争期间战时新闻局曾多次改组,最后形成了两个管理体系:一是按政治地理原则划分,即分为盟国、敌国和中立国;二是按宣传手段划分,即分为报刊、广播、电影等。  

“美国之音”是美国唯一一家由联邦政府经营的电台,它只有对外广播,而没有对内广播,因为美国宪法规定,不允许政府办对内广播。这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但是“美国之音”开播之后发展迅速。1942年开播的有泰语、缅语、葡萄牙语以及对东欧的波、捷、匈、保、罗语和对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等。1943年又开办了越语和印尼语节目。“美国之音”对华广播开始于1941年12月,当时从旧金山开始用普通话和广东话每天广播牛小时,1942年开办厦门话,1944年增加上海话。到1943年春,“美国之音”使用的语言已达21种。  

为了研究欧洲各国对外广播的情况,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于1939年便成立了一个短波电台监听中心。它的任务是监听德、意和英、法等国的对外广播,在大量收听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向政府提出办好对外广播的建议。这个监听中心的负责人查尔斯撰写过一部题为《短波广播》的书,这是系统研究国际广播的第一部专著。  池田德真在《宣传战史》一书中在评价“美国之音”的广播特点时说:“美国的宣传是从商品的广告发展起来的,所以美国人有把广告和宣传混为一谈的倾向。”“美国人是重视新闻的,倘若没有对自己有利的新闻,它就无法进行宣传。所以,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初半年内,当日军进攻得势时,美国方面的宣传,没有什么令人注目的东西。与此相反,到了战争的后半期,当美国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它的广播宣传也突然有了起色。赢了就欢喜,败了就沉默。”这就是“美国之音”在战时对外广播的特点。“美国之音”在节目的组织上也费了一番心血,例如威廉·温特、哈里·威克沙姆的播音很出色,由新闻记者们主持的“集体评论”在听众中也有一定影响,但与BBC相比,总还是略逊一筹。  

在战时,美国的对外广播也分成公开的与秘密的两种。例如对日广播,电台设在塞班岛,大部分时间转播“美国之音”的节目,但有时也进行秘密广播。又如,在战争末期,美军在欧洲登陆后,一家美国的秘密电台在欧洲开始播音,它名为“1212广播电台”,其实它是美军在卢森堡占据的一座电台。“1212”是它使用的频率。美国人把它用来为战争服务,并且取得过良好效果。一开始,为了取得听众的信任,它把美国空军即将轰炸的地区告诉给听众。实际上,在这些地方德军根本没有防空能力。第二天,这些地方果然被炸了。这样它就使德国人误认为是自己的电台。过后不久,它在一次报道中,描述了德军从美军包围中突围的事迹。报道中故意透露.在美军包围圈中有个缺口。听到这次报道的德军,果然向这个缺口冲去,结果落入了美军早就准备好的“口袋”。这是利用国际广播为军事目的服务的成功范例。   

(5)前苏联的国际广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前苏联的对外广播用13种语言进行,每天播音共30小时。战争开始后,虽然条件艰苦,但由于形势的需要,对外广播还是继续发展,语种不断增加,到1941年年底已增加到21种,每天播音时间累计达51小时。除莫斯科外,还从其他城市进行对外广播。  在战争期间,前苏联对外广播的任务是宣传前苏联人民抗击德国侵略的英勇精神、争取国际的同情与支持;在国际上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声援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同时针对敌人的广播,有目的地开展“反宣传”。这一时期,苏联的对外广播分为四类:对敌国、对同盟国、对中立国和对德占区。  

在前苏联的对外广播中,一开始有内外不分、教条生硬的缺点,节目内容主要是领导人讲话、前苏联情报局的战报以及各种动员大会等等。在德语广播中就充满了政治口号,例如:“德国人!你们想一想,你们的士兵在为谁流血。你们是白白去送死,难道你们能战胜两亿苏联人民吗?打倒希特勒!打倒法西斯匪帮!”  

“德国的男女青年们!苏联青年是你们的朋友。是谁向苏联人民背信弃义地开始了进攻?不是你们德国青年,而是希特勒及其匪帮。他们只能给你们的人民带来死亡。打倒希特勒!这是唯一一条通向和平之路。”  

这种宣传当然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在德国反法西斯力量已被镇压,许多反法西斯战士已逃往国外。后来,苏联的广播工作者研究德国国内的形势,特别是从德国战俘中了解了德国人的思想状况,才改变了这种宣传方法。  

在前苏联的对外广播中,一些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欧洲各国共产党领导人作出了卓越贡献。经常参加苏联对外广播的有:威廉·皮克、乌布利希、季米特洛夫、伊巴露丽、陶里亚蒂、多列士,哥特瓦尔德等。  

除去这些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以外,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记者参加了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工作。例如德国作家埃利希·魏纳特(1899—1953)便是其中之一。他编写的对话节目:《库尼克太太什么特别的也没说》便很有针对性。他没有谩骂希特勒和盖世太保,而是以幽默讽刺的形式,通过两个家庭主妇的日常对话,反映了德国后方被破坏了的生活和法西斯统治的残暴。前苏联在对德广播中也使用了秘密电台,它没有台名,而是使用德国对内广播的波段,当德国电台在播完一个节日后的一、二分钟间歇时间,马上播出几句话,给敌人造成很大被动。例如,德国电台刚播完戈培尔的一篇讲话,莫斯科台马上接上去,播几句打中要害的、驳斥性的话,使敌台猝不及防。例如戈培尔在广播中炫耀德军在东方战线取得的胜利,莫斯科台便评论说:“戈培尔先生是不是热昏了头,要知道,每一分钟,在东方战线上都有165名德国人丧失性命”。  

在莫斯科广播电台的法语编辑部中,有不少前苏联的文化名人参加工作,例如爱伦堡、芬克,勃罗沃伊等人。另外,一些法国政治家、文学家也经常主持评论节目。从1941年夏天开始,法国作家布洛克主动到法语组工作,他每周发表两次评论。布洛克文笔犀利、洞悉法国情况,他的评论针对性强,把法西斯德国揭露得淋漓尽致,对团结法国抵抗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41年到1945年,布洛克共撰写了240篇短评,后来编成专集出版。在布洛克逝世后,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特别金奖。  

法共领导人多列士也很关心莫斯科电台的法语节目。战前他曾被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他就以这个名义,定期在莫斯科电台发表评论。自1944年5月18日至10月22日,每星期四播出他的评论节目,共播出21次,每次10—12分钟。多列士以政治家的眼光评论一周国际大事,以充满战斗激情的演说,号召法国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斗。他熟悉法国各阶级的思想实际,经常以法国人熟悉的语言和口号,动员他们开展各项活动,以促进抵抗运动的胜利。例如他曾以《马赛曲》的歌词动员法国人说:“公民们,拿起武器!”  

1944年7月20日,多列士在评论中还报道了德国战俘走过莫斯科街道的情景。他说:“这一天走过莫斯科街道的有5万多名德国战俘,他们都是被苏联红军在白俄罗斯战线俘获的。他们以前曾梦想以胜利进军的姿态走过红场,就象在法国走过协和广场和凯旋门那样,但是今天,他们却在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向了俘虏营。”  

莫斯科电台的法语广播对法国的抵抗运动发生了很大影响。战争结束后,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在一次广播谈话中说:“在法国被占领的漫长岁月里,莫斯科广播电台的节目播送了许多使人感到支持、产生希望的稿件。这个节目对法国的抵抗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前苏联对英美的广播主要介绍前苏联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英勇事迹,以及加强后方建设,增加军事实力的情况。其目的是争取盟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援。争取盟军早日在欧洲开辟第二战线。  

1941年9月,经受着法西斯疯狂轰炸的列宁格勒和伦敦,曾通过广播电台互相致意,互相支持。1943年,莫斯科广播电台英语部应美国一家广播电台的要求,每周制作一次特别节目,向美国广播。而在美国则由96家电台对国内播出。1943年至1944年,苏联广播电台还给英国广播公司寄去了大批材料,供英国对国内广播使用。这是莫斯科广播电台对外寄送节目的一个开端,其中有英国各界人士的访苏观感等。  

(6)中国的国际广播  

1940年重庆的短波广播电台定名为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称为VoiceofChina,意为“中国之声”。该台办有6套节目,即对北美、对欧洲、对前苏联东部地区、对前苏联其他地区、对日本和对东南亚。分别使用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荷兰语、俄语、日语、马来语、泰语、缅甸语以及汉语、厦门话、广州话等播音,每昼夜播音10多小时。另外,昆明广播电台、贵阳广播电台也分别使用英语、日语、马来语、法语、越南语、缅甸语进行对外广播。  

日军的轰炸对重庆的中央电台和国际电台造成巨大威胁,如1938年8月28日和9月3日,座落于沙坪坝的短波机房和座落于土湾的电力厂接连被炸,中弹十多枚,造成巨大损失。其后又多次被炸。1940年9月底,中央电台和国际台的机器迁入坚固的地下工事,使得主要的设备有了安全保证。被日本军国主义称为“重庆之蛙”的声音,一直未曾中断。  

当时在重庆国际台发表演说的,除国民党官员外,一些坚决抗日、反对内战的人士如宋庆龄、冯玉祥、郭沫若等亦曾发表演说。另外,许多外国外交官、驻华记者以及到渝造访的外国军,政、文化等代表团也是这里的客人。如逢国际重大纪念日,重庆国际台还举办一些特别节目,如1942年6月22日便举行圮念苏联卫国战争一周年的活动。会上首先由国民党立法院院长、中苏友协会长孙科致词,他高度评价了苏联对德战争,强调了中苏友好合作和广泛的国际团结,苏联大使潘友新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回顾了一年来苏联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控诉了德寇暴行,并表明了抗击法西斯的决心。他们的讲话被译成英、俄、中三种语言。宋庆龄也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表讲话,她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表示对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敬意。在此前后,重庆国际台还专门播出了一些军政要人的讲话。   

重庆电台还专门办有日语节目,曾播送过被俘日军的讲话,还利用在战场上俘获的日军日记及家属来信,制作节目,对侵华日军进行广播,收到了较好效果。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  

在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广播事业也开始起步,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NCR,发射机是1940年周恩来同志从苏联带回来的。刚开始时每天播音2小时,以后逐渐增加至每天两次3小时和三次4小时。延安电台将人民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1941年12月3日又开办了日语广播,每星期三17时至17时30分播出半小时。播音员是日本人原清志,广播对象主要是侵华日军.广播的内容除国际国内新闻、抗战消息外,还有名人演讲,革命故事、科学常识及音乐等。当时侵华"军中有人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日语节日,据被俘日军士兵反映,有个姓南的土:兵便是听了这个广播投降过来的。这个广播虽然仅坚持了大半年,但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开端。

四、冷战时期的国际广播  

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在东欧一些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取得了政权,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一些新兴国家办起了对外广播。中国、印度、埃及、尼日利亚等国的对外广播发生了很大影响。  

前苏联与英美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本是同盟国,曾经站在一起为反对希特勒德国而战。但是战后,前苏联与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1946年邱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到美国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一篇好战的反苏演说,邱吉尔说:“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还号召进行反苏反共斗争,从此“冷战”时期开始。  在冷战期间,美英等国开始了对前苏联和东欧的“心理战”,而广播则是主要的工具之一。  (1)进行心理战的主要“进攻手”  

1949年9月1日在纽约成立了“解放欧洲全国委员会”,名义上是民间组织,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意见而成立的,第一任主席是约瑟夫·格留,委员中有杜勒斯、艾森豪威尔等人,该组织的目的是“以和平的手段支持东欧各国人民取得自由和独立”。这个委员会下设有新闻社,负责散发材料;联络委员会,负责与东欧各国侨民联系。另外还发行一份杂志:《东欧》(用英、法、德文出版);创办一家电台:即“自由欧洲电台”,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语进行广播。  

大约两年以后,即1951年3月7日,在美国又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从布尔什维克主义下解放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自由电台委员会”)。名誉主席是杜鲁门,首任主席是莱昂斯(原美联社驻莫斯科记者)。  

该委员会创办了“自由电台”,于1953年3月1正式播音,(一开始叫做:“从布尔什维主义下解放电台”,1956年改名为“解放电台”,1963年12月又改名为“自由电台”。)  

这家电台的目的,正如该电台的原负责人查礼·约翰逊所说:“应在广播对象国制造内部动乱的条件,当这些动乱具有武装反抗的性质时,则给以军事援助。”这是典型的冷战语言。  “自由电台”打着私营电台的招牌,实际上是美国对前苏联进行心理战的主要阵地,它在节目里进行露骨的反苏反共宣传。在广播的内容上,国际新闻占的比重较小,大部分时间是谈苏联国内问题,因此一直受到前苏联的激烈反对,对它的节目进行干扰。  

美国对苏广播的主要阵地是“美国之音”,它开办于1942年,原属美国新闻署。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办得并不成功。战后,1951年美国成立了心理战委员会,此后,“美国之音”便成了对苏联进行心理战的工具,从事赤裸裸的反共宣传。1978年,该台改由美国国际交流署领导,宣传手法也有了相应的改变,曾用42种语言,对外进行广播,其中对苏广播有8种语言,即俄语、乌克兰语、亚美尼亚语、格鲁吉亚语、乌兹别克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  

“美国之音”是国家电台,台长由总统直接任命,宣传方针和宣传重点由美国新闻署制定。该台各地区部、编辑部和各语言组第一把手都由美国外交官担任,两三年轮换一次,第二把手才是业务干部。  

“美国之音”广播的内容比较广泛,但它的重点是在两个方面:一是迅速报道国际新闻,这是它发挥影响的主要手段,也是它的一张王牌;二是宣传“美国生活方式”,以此引起外国听众对美国的“好感”。另外则是看对象讲话,加强节目的针对性。  

在进行广播心理战中还有一家强大的电台,即英国广播公司(BBC)。如果说,英国广播公司的对内广播在财政上靠听众的收听费和政府补贴维持,那么该公司的对外广播则完全依靠政府的拨款。政府还有权决定对外广播的语种和播音时间,但节目内容则由英国广播公司负责,所以这家电台的负责人总是炫耀它的“客观”、“公正”、“言论自由”等等。关于英国广播公司与政府的关系,远在20年代,该公司的总经理约翰·赖特就说过:“英国广播公司是为人民而存在的,政府也是为人民而存在的,所以英国广播公司应该站在政府一边。”这段话成为BBC的座右铭,一直沿用下来。  

英国广播公司除全球英语广播外,还使用38种语言对外广播,其中对东欧的8种,对苏只用俄语一种。BBC对外广播的工作人员达1800人,节目在伦敦制作,在国外有77部发射机,向各国发射。  

英国广播公司的对苏广播内容广泛,除国际新闻、评论外,还有体育消息、关于医疗问题的谈话以及能满足听众爱好的音乐节目等。在新闻评论节目中,它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反苏语言,报道新闻时尽量“客观”,以此换取听众的信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最佳的结果。  

在西方对苏广播中还有一家较大的电台是“德国之声电台”,它开办于1953年,它自称是公共广播机构,但在它的最高权力机构——监察委员会中却有政府、议院和参议院的代表,台长也由总统任命。另外,西德还有一家对外广播电台,即“德意志广播电台”,它主要是对东欧各国广播。这两家电台共使用36种语言对外广播,其中有10种语言是对前苏联和东欧的。  60年代该台的原台长施泰格涅尔曾经说,他们的目的是“用各种方法把我们的思想灌人到共产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去”。在新闻和评论节目中也标榜客观、不搞“假新闻”。但在对苏广播中仍然是进行着一场心理战,只不过手法比较讲究。它在节目中特别注意投知识分子之所好,经常播一些带有理论色彩的稿件。  

“以色列之音”电台的对苏广播也是广播心理战的一个成员。这家电台用12种语言对外广播,其中对前苏联广播用3种语言,即俄语、意第绪语(现代欧洲犹太语)和伊弗利特语(古希伯莱语)。俄语广播开办得较晚,创办于1966年,一开始每天只播30分钟,后来逐渐增加,1972年就赶上了“德国之声”。  

“以色列之音”的对象是前苏联的犹太人,它与其他西方电台不同,很少播国际消息,重点放在中东的新闻,主要宣传犹太复国主义,为以色列的侵略政策辩解,宣扬以色列国内的“成就”,揭露前苏联犹太人的不幸境遇,从而引起他们对前苏联政府的不满,号召他们移居以色列,“回到乐土去”。   

据一份材料说,在1947年外国对苏广播只有英美两家,每周只播出一小时,到1980年,已有35国用23种前苏联各民族语言对苏广播,其中帝国主义反苏电台有13座、宗教电台有9座。在国外电台中,除上述各电台外,还有日本的NHK、加拿大广播电台、瑞典电台,以及“北约电波”等,但影响远不如以上各台。   

(2)西方对前苏东地区广播的主要理论——“心理战”。  

心理战是由战争时期对敌宣传逐渐形成的一种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英美等搬来用于对前苏联宣传。那么,什么是心理战呢?美国对外宣传专家莱因巴尔吉尔曾说:“心理战是一种使用特珠武器的战争,它可以是军事宣传的组成部分,包含着一般政治和宣传的因素,但军事宣传并不等于心理战。心理战不使用武器,但同样可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在美国的一份内部文件中则说:“心理战是—种有计划性的宣传,其目的是影响敌方和中立国军民的观点、情绪,目标和行动,以促使尽快地达到我方欲达到之目的。”莱因巴尔吉尔还说,心理战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转换看法,二是分化敌人。后来由这两个目的发展成两种类型的对外宣传:   

一是转换型宣传,也就是通过宣传(如对外广播)使被宣传的对象(如听众)在对事物的看法上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使其对原来的看法发生动摇、怀疑,不再坚持原来的信念,不再服从原来的领导,最后达到背叛的程度。  

二是分化性宣传,就是利用敌方的种种矛盾,打进楔子,使敌方内部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一个阶层反对另一个阶层,在敌方内部造成不和与内哄,破坏敌方内部之稳定。   

西方对苏广播播虽然在手法上千变万化,但是其根本理论仍不外以上两个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冷战”初期,西方对苏广播的几家电台进行的是“颠覆性”广播,他们不仅播发了许多猖狂反苏反共的稿件,并且利用电台的音乐节目为地下的特务播发暗号。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西方通过广播指挥叛乱,把广播电台办成颠覆的中心或暴乱的指挥部,结果弄得声名狼籍。前苏联建设了强大干扰台,对西方电台进行干扰。事实证明这样的宣传是不成功的。后来逐渐有些改变,但一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之音”的政治倾向性仍然非常露骨,连当时美国驻苏大使也说:该台的“新闻几乎全是经过精心挑选、为政府立场辩护的,因此缺少关于‘热点’地区的真实情况”。60年代末,“美国之音”电台台长约翰·戴理从国外巡视工作回到美国说:“我们广播歪曲性的新闻,是不会获得成功的。许多听众不相信我们的新闻,而国家却把大量资金花在对外宣传上面。”  

在70年代初,首先是BBC。后来是“美国之音”等电台,相继改变了进行心理战的策略。他们首先研究了听众的心理,把听众的希望概括为三点,即希望听最新消息、渴望了解西方人民的生活、青年人想听西方音乐。根据这个分析,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减少露骨的反苏材料,加强社会宣传(主要是宣传西方的物质生活、服务业的热情周到以及“行动自由”等等),同时接过当时苏联流行的口号,鼓吹“思想裁军”、“自由交流思想”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听众中造成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冷漠、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所以说,在长期目的上反苏反共主义并未改变,只不过在手法上更加隐蔽而已,这也就是从“颠覆性宣传”到“渗透性宣传’的过渡。  

在进行心理战过程中,西方电台在宣传手法上有不少“发明、创造”,“事实性宣传”、“平衡性宣传”、“对比性宣传”,就是西方电台在从70年代开始经常使用的手法。  

“事实性宣传”,这种理论主要是在新闻报道中,尊重事实,让事实讲话,告诉听众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它只传播信息,不加评论。至于对这些事件该如何看,请听众自己判断,请听众独立思考。西方的一些宣传专家有一种理论,他们说:“在广播新闻时,如果你加上自己的评论,听众就要想:你的评论是否纯属宣传?从而警惕自己不要上当。而如果你只报道事实,他就不会想这些问题了。”  

“平衡性宣传”。西方电台为了标榜“客观”、“公正”,采取了一些办法,即报好也报坏、报喜也报忧。例如关于西方社会,既宣扬它的“自由”、“民主”,夸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广播西方社会中的物价上涨、失业和罢工。关于前苏联,既指责它专制、独裁、没有人权、没有自由,也讲一讲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体育方面的成绩或芭蕾舞的“魅力”。这就是所谓的“平衡性宣传”,它要造成的印象是:西方电台客观可靠,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因而在电台与听众之间造成一种“信任感”。   

“对比性宣传”。这是西方电台加强针对性的一种手法。例如当前苏联报刊上谈改进经济管理问题,“美国之音”就大讲美国经济的管理体制及其工作效率;苏联报刊揭露在住房建设中的缺点,“美国之音”就宣扬美国住房建设的成就、许多房子空着没人住;苏联报刊上揭露购置私人小汽车的问题和困难,“美国之音”就报道美国汽车工业的最新产品等等。美国的对苏广播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宣传,使听众得出‘苏联不如美国”、“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   

另外,西方电台非常重视与听众的联系,采取了许多办法在听众中扩大影响,例如组织听众点播音乐会、举办名目繁多的有奖比赛等等,然后把收到的听众来信,作为一种“反馈”进行分析研究。  

在进行“广播心理战”中,西方电台一开始是各自为战,但不久他们便感到需要进行协调,为此在美国和欧洲多次举行会议,研究、协调、计划如何进行宣传战役问题。如1966年5、6月间欧洲委员会协商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专门讨论西方电台对社会主义国家广播问题。会议通过的文件认为,应保证新闻和评论的不断播出,尽量避免各台节目的重叠,各电台之间交换以截收方法得来的新闻是十分必要的,并进行分工。当时还建议由某家电台专门开办对前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广播。  

(3)前苏联的反措施和对外广播  

面对西方电台“心理战”的强大功势,前苏联采取了种种反措施,同时加强自己的对外广播。  

反措施中主要的一项是干扰西方电台的广播,前苏联在冷战高潮期间曾建设了2500多座干扰台,仅修建费用就花费了2.6亿美元。但是由于西方电台不断增大发射功率,有的发射台就设在前苏联国土四周,加上前苏联国土广大,所以难以全部干扰掉。其次是在报刊、广播、电视中广泛揭露西方电台的反动性和虚伪性,不断公布西方电台的内部文件.以证明这些电台与政府和情报机关的联系。为了对付西方电台的广播,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专管宣传的官员还曾召开圆桌会议,共同研讨对付西方电台的对策?例如1978年就曾在波兰华沙附近的扎波罗沃开过这样的圆桌会议,会议参加者对“自由电台”、“自由欧洲电台”进行了政治分析,揭露了这两家电台的宣传目的,宣传手法和工作人员的政治面目,并制定了抵制西方电台广播的策略,会后还出版了文集,广为散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的对外广播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前苏联的对外广播对外呼号是“莫斯科广播电台”,它是全苏广播电视委员会的下属单位,日常工作由一位副主席负责。在60年代“莫斯科广播电台”以46种外语和10种苏联少数民语言对外广播,每昼夜播出140小时。后来又增设对非洲、东南亚和远东的广播。1964年又成立了“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名义上是由各社会团体主办的民间电台,实际上与莫斯科电台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宣传方面一个代表官方,一个代表民间,各有侧重而已。   

为了加强同西方电台的竞争,莫斯科广播电台于1979年开办了英语全球广播,昼夜进行广播。播出的形式是在每小时正点和半点开始时播出5分钟的新闻,然后是25分钟的音乐节目,这样便可以滚动的方式播出新闻,争取时效。  

到80年代末,前苏联对外广播的语种已达69种,此外还有13个加盟共和国使用13种少数民族语言对外广播,这样加在一起,共达82种,堪称世界第一。但是在内容方面仍然未摆脱死板、单调的毛病。在同西方进行的“心理战”中—直处于被动地位。  

五、中国人民的对外广播蓬勃发展  

中国人民的对外广播开始于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的日语节目。随后,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于1945年10月23日办起了英语新闻节目,每天播出20分钟,1946年1月暂停。1946年7月15日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又开办了英语节目,播音时间是每天21:00—21:20,参加这项工作的已达十多人。稿件主要是用《晋察冀日报》的新闻和专稿,有时还抄收延安新华总社的英文电讯稿,报道内容主要是揭露国民党制造军事磨擦以及解放战争进展的情况,另外则是反映解放区人民生活的稿件。有时也有重要的社论、文件。这个节目办到1946年10月10日,次日我军主动撤出张家口,电台部分人员转移到了河北涉县沙河村。   

陕北新华社广播电台自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下旬进行过三次大的战斗转移。1947年9月11日在河北涉县沙河村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增办了英语广播,它是在汉语广播后于20:40—21:00每天播出20分钟。功率一千瓦,开始曲是一张旧唱片:意大利歌剧《阿依达》中的《凯旋进行曲》。这家电台在开始广播时说:“我们要通过这个电台…向讲英语的世界各地播送有关中国时事的简明真实的报道。”在节目中主要是报道人民军队胜利进军的消息和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重要的新闻和评论则从陕北由电报传来,并且大多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审阅。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前进的步伐,电台几经迁徙,最后来到了井陉附近的窟窿峰,当时编辑部离播音的地方有40多公里远,稿件由通讯员骑马传送,遇有急稿或改稿,则通过电话。当时通讯技术落后,有时为抄收一条消息,喊得口干舌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战报都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播出的。1949年3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中共中央从河北省平山县进入北平,改称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不久,根据中央指示,将新华社口头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从此广播电台与新华通讯社分开,成了独立宣传单位,人民广播事业开始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成立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对内对外广播。1950年4月10日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这一天开办了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4个节目,同一天开办的还有对海外华侨广播的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和厦门话4种汉语方言节目,连同建国前开办的英语、日语节目,以及7月开办的朝语节目,对外广播使用的语种已达11个,每天播出时间共11小时。当时还决定外语广播用“北京电台”的呼号,而对华侨广播的节目则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当时对外广播的新闻和评论,主要来自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而各语言组则根据自己的情况,编采一些有针对性的稿件。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北京电台于1951年春开办了对侵朝美军的英语节目,该节目除正面阐述中国政府对抗美援朝的立场和主张外,还播出了许多被俘美、英士兵的讲话录音,他们以亲身经历客观地讲述了在战俘营里所受到的人道主义待遇,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50年代后半叶是北京电台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自1956年9月至1959年3月先后开办了西班牙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波斯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法语、马来语和印地语9种外语节目。自1960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北京电台又开办了德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斯瓦希里语、阿拉伯语、豪萨语、泰米尔语、蒙古语、世界语、菲律宾语和乌尔都语节目,使播出语种共达33种。这些节目在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社会建设情况、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事务中,宣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支持各国人民正义斗争的情况。收听北京电台广播的听众日益增多。1965年曾收到133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28.6万封。1966年8月以后又开办了捷克语、波兰语等外语节目,使北京电台对外播出的语种达到43个。  

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中,中国的对外广播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插手,受到严重破坏。对外广播的特点被抹煞。各种节目中充斥着“左”的说教和空话、大话、假话,听众大为减少,北京电台的威信下降。在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对外广播逐渐回到正常的发展道路上来。1978年5月,中国对外广播的机构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仍保持“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1992年,取消“北京广播电台”呼号,呼号与台名统一,简称CRI。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国际台及时调整修订了宣传方针,各语言节目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办了各种专题节目,加大了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外贸等方面的信息。为改变国际新闻时效慢、报道面窄、针对性差的缺点,自1980年开始在国外设立汜者站,至1996年6月已达23个(包括驻香港记者站),他们每日从世界各地发回的新闻、专稿,使国际台各语言组的国际报道大为改观。1980年国际台还建立了自己的评论队伍,每年撰写评论、述评四五百篇,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在听众中获得好评。  

为使在华的外国人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帮助他们熟悉中国的国情,国际台自1984年起,陆续开办了对内的英、法、日、德、西5种外语广播。1992年还开办了对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英语、汉语普通话和广洲话的广播。  

另外,国际台在开辟第二渠道,扩大传送、寄送节目,开展海外租机和互转工作,改善远距离广播效果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听众收听中国国际台的各种节目,自1986年开始每年都举办知识竞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听众来信日益增多,1995年收到来自165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61.98万封。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世界广播史上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 Signature ---

If nothing once, you nothing lose, for when you die you are the same. The space between, is but an hour. The frail duration of flower.

举报
举报主题
相关跟贴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