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发展,前几年互联网还是文字竞争时代,最热门的是新闻门户和网络小说等。 而最近几年进入了短视频时代,声音影像的组合显然更加刺激人的感官,更吸引人的注意力。 然而这些媒介越是所谓吸引眼球,就越有有一些东西无法实现,比如即时性和伴随性。 看视频 是干不了其他事的,干其他事时也无法注意视频,与日常活动的矛盾很强。而听广播就轻松许多。所以现在仍有些人保持听广播习惯。并且收藏收音机。
最近我要维修保养一大批高级收音机,顺便拍照,给大家看看曾经的经典设计。
首先是来一台松下的DR48。 该机上市销售的年代是1976年到1978年,距今有40多年了。
当年中国用的收音机还是电子管和锗管, 军用收信机还没有数字显示之类功能。
这台估计是在大西北等地方保存的,里面全是灰尘。
这个只是视频截图,不是视频,不要点开。
清理后
背板照,黑色的左右两根,分别是中波和长波的磁棒天线。按下来脱离固定卡位,可以自由旋转90度。下面一排,有各个波段的外接天线接口。
仅仅这个上盖,就有29颗螺丝固定,大量螺丝保证了机身的坚固稳定,消除喇叭造成的机振,机器声音不错。
有一点我不明白,这机铭牌写着最大功耗才10W,外壳完全可以封闭起来。可为何做这么多散热孔? 不但加工更费时,而且还容易进灰尘。
大主板,这么多调整零件,就问你们怕不怕? 我只调整校正了调频电路,和调幅的中频。实际上这些电路偏差不大,原件状态不错。
按照过去经验,短波高频部分基本不用动。 因为高频原件材质都是小介电系数电容和磁芯,十分稳定。而且高频Q值低,频率偏移对增益影响小。
电路板背面
这个板上主要是调幅第2中频,第2混频。以及调频,中波,长波的高频头电路。
这个板上是短波2到7的高频头电路,和第一中放大。
长波,中波,短波1,和调频的空气可变电容。
短波2到7的空气三联可变电容。 这个电容并不是完全空气介质。 在定片部分区域覆盖了一层塑料膜。
调幅输入的高频衰减电位器,和天调电容。
使用拉线传动调谐和指针。 虽然接近半个世纪过去,但稍加点润滑油,运转就很轻松,手感很好,没有弹性回差。
短波2到7的调谐使用了齿轮组传动。 齿轮是铜片和塑料片组合在一起的双齿轮,有弹簧锁紧,消除齿轮传输中的间隙。
齿轮组有快变速功能,旋钮按进去是快调,拔出是慢调。
下面是全机模拟部分的电路图。 数显模块就不贴了。(这是相似型号DR4800的图纸,比DR48多一个短波波段)
这是是性能参数。标注的灵敏度虽然比松下小便携机RF-2200还低一些,但感觉综合性要好很多。动态更大,能适应更大的天线。
原理框架图。
比较特殊的是其短波2到8的本震信号,是经过一套复杂电路产生的。
短波有一个5-9MHz的LC调谐振荡器。与39.1M晶体振荡器频率相加。产生44-48MHz的频率。 这个频率经过带通滤波器后,再与另外几个晶体振荡器分别进行混频,就得出各个波段的本震信号。
之所以这么复杂,完全是为了提高本震的稳定性。 因为LC振荡器在较高频率时,稳定性很差。所以该机就是用一个较低频的5-9M的振荡器作为调谐基础。再加上一套晶振频率,变换到所有的波段。
之所以是先用晶振大幅提高39.1MHz的频率,然后再向下变频,是因为这样对个后面多个滤波器的设计有利。
该主题于 2023-02-23 15:05:28 被 Allen 执行【设置精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