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62252318
整体意思应该是对的,但表达的不是很通达,特别是这句:“而假如把音箱在房间内的曲线完全调平,则此时极有可能音箱自身的频响的低频部分是低于高频部分几个dB的,也就是说音箱在消声室内的频响曲线就不是平直的了。”
音箱在使用中环境本身会有一个混合EQ,额外的主动EQ只是弥补环境EQ,因此哪怕不是调整为平坦,任意的调整或不调整都相当于这只音箱在消音室是不平坦的,比如现在有一个隆起,去把它调平,相当于改变了原始频响,不去把它调平,这个不是太好理解,依然相当于改变了原始频响,因为隆起是最终结果,本身不区分是音箱还是环境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对策需要区分它们,这里就不再展开,总之,上面那句话没有意义,更不能用来解释为什么要追求目标曲线
所谓目标曲线到底是什么?其实是听音习惯,也是发音习惯,而我们通常意义的频响曲线,这个概念或者测试本身,是将人的习惯转为可量化的新习惯,途径就是剔除形成原习惯需要的环境以及配套的理化测试,这就是消音室的意义,正是这个原因,人在消音室是不习惯的,什么声音都没有,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都会怪怪的,也可以回想第一次听到自己录音的感觉,原来自己的声音是这样的啊,录音发生了什么?话筒所在位置,相对于人体的身体结构,本身也相当于一个消音室,只不过消的是骨传导
要说到听音习惯,就要同时说发音习惯,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假设二个人面对面说话,用A和B代表这二个人,而A有听音习惯是C,B有发音习惯是D,它们就一定会构造一个稳态,实际上是 “惯性的套”,二种惯性(习惯的旁观视角)放入一个套成为一种习惯,AD=BC,这个代表不能拆分,等式具体怎么完成不是我们操心的事,它真正的意义是适配,比如一个男人听女人的声音,女人这样发声,男人听成是这个女的不是那个女的,都是因为在说与听实现的同时适配已经完成
我们平时的听音习惯就是所谓声学环境,它其实可以看作标准A,消音室里的习惯是新习惯,新A标准,二者之间存在互相加权的关系,就是说从习惯的角度,永远有二套标准,一套不好量化,只能平均为文章里的所谓良好声学环境,它相对于可以量化的频响曲线所描绘的平直的基于消音室的理想标准(剔除习惯形成环境的新习惯)是一个缓降的频响曲线
那么到底遵守哪个?实际上,这要看行业发展,假设所有录音室用平直曲线,家庭音箱用缓降曲线,这样录出来的作品在家庭听就会稍微显得低频丰富,若用户习惯了低频丰富,缓降的目标曲线在低端会进一步提升,因为本来就是习惯,说白了养成重口味,好在听音环境多数不良好,会事实上抵消目标曲线的存在,越来越重口味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理想上,录音室其实要修正频响为目标理想,也就是贴合理想的现实环境,但同样因为用户环境不是真的永远理想,这种贴心也没有意义,等价录音室使用平直频响
至于用户端,这个已经属于概率问题,让自己的听音环境包括扬声器的频响都处于缓降目标曲线,就会构造一种对习惯的维护与养成的省力状态,有更大的概率不需要额外负担脑补就能轻松进入良好的惯性(以符合良好听音习惯的方式验证习惯),相当于在舒适的旅途容易睡着